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华南研学 >> 具体新闻内容

【先师故事】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粤北青年军事武装斗争

抗战时期,由中共领导的粤北青年抗战军事斗争,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行动。一次是1939年春,广州失守后撤退到韶关的大批中学生和知识青年参加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另一次是1944年夏,日寇进攻战时省会韶关,粤北大批大中学校学生和地方年青党员奔赴东江纵队,参加抗日战争。这两次参军的性质和任务是不同的:前一次是参加国民党军队,帮助国民党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改造国民党军队;后一次是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促进和加强东江纵队的军事力量与根据地的发展。

一、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加第十二集团军政工队

抗日战争初期,广东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潮汕青抗会曾与当地国民党驻军155师、156师、157师达成协议,组成随军工作队或随军工作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夏,余汉谋出任第四战区代司令长官,设立政治部,李煦寰为主任,进步人士左恭为主任秘书,并邀请中山大学教授尚仲衣(1939年加入中共)政治部第三组长,主管宣传教育。中共广东省委派石辟澜、孙大光、刘向东、司马文森、黄新坡、郁风等党员到该组工作。与此同时,第四战区政治部成立政治工作大队(简称“四”),招考队员60人。中共广东省委为了帮助余汉谋坚持抗日,提高士气,李静(女)等12个党员考入该队,至1939年4月,“四”党员增至20人,占全体队员人数三分之一。党支部书记李静。

1938年10月广州失陷后,中共广东省委组织的以抗先为主体撤退到四会的400多爱国青年,编为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民众动员委员会战时工作队(简称“工队”),分派到东、西、北江、中区等地,进行抗日动员工作。3个月后,由于经费缺乏,各地工队于1939年初奉令集中韶关,准备解散。

这时,余汉谋因不战而失广州,被免去第四战区代司令和副司令职务,还取消了第四集团军番号,改为第十二集团军,留任该集团军总司令。李煦寰改任第十二集团军政治特派员。中共广东省委鉴于形势变化,根据党中央加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毛泽东提出的“最普遍地推动友军友党进步”的方针,决定动员这批面临解散的战工队员到第十二集团军政工队去,并派出一批党员,成立党支部从中起作用;任务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教育群众。促进地方实力派团结抗日,改造旧军队。因此,有200多名党员和400多名战工队员考进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训练班;此外,在韶关、梅县和港澳等地还招收了数百名爱国青年,合共1000余人,其中,中学生最多,也有一些大学生、工人、小职员、小学教师和失业青年,这是抗战爆发以来,广东知识青年参加国民党军队抗日最大规模的一次行动。

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训练班设在翁源县泉水。内设总队长、总队,下分两个大队7个中队和一个独立区队与特别区队。中共在班内设有工作委员会,工委书记廖锦涛,委员陈中夫、陈长源,由省青委书记吴华领导,1940年夏改为由陈能兴领导。

训练班有军事课和政治课。党支部还设法找到一批马列著作和公开出版的党的书刊,介绍给队员学习,并举行学习座谈会。除此之外,还经常举行生活检讨会、文娱会和墙报、歌咏比赛等,从1939年3月开学,到同年8月底结业,经过半年的锻炼,学员的军政素质有所提高,党支部从中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党员。

训练班于1939年8月底结束后,分派到第十二集团军各军、师、派、团;另有几十人编为政治大队,直隶政治特派员。被称为“新政大”。

训练班第一期结业后,还办了第二期一个班,成员是廖锦涛到澳门招来的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团员和在阳江等地招来的爱国青年共48人,于11月结业,学员全部编入“新政大”。

1940年夏,因政工队在粤北战役中表现突出,李煦寰在始兴东湖坪举办了三期补训班,集训学员400余人,其中一部分是广州撤退时到前线去的政工队员,一部分是从香港和内地招考来的青年学生。抽调了不少中共党员任干事和区指导员,起了很好的作用。这时,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队员人数已发展到l000多人。

自广州弃守后,第十二集团军部队分别驻守粤北清远、花县、英德等县,一部分驻潮汕,进行整训。这支国民党地方部队,是粤军邓仲元的第一师衍变而来,在北伐战争中有过光荣的历史,抗战初期在南浔线等地也打过一些胜仗。他们对广州的失守都感到内疚,认为是广东军人的耻辱,都想雪耻报仇,重振粤军军威。因此,他们欢迎政工人员到来教育士兵,提高士气,改善军民关系。

政工队的任务是加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和动员当地群众支援抗战。队员下到部队后,先开展部队驻地的宣传工作,举行军民联欢会,对官兵和民众进行抗战爱国教育。部队政工工作重点对象是士兵。他们都是农村或市镇抽签或卖身顶替的壮丁,大半不识字,来时用绳索捆绑,形同犯人;入伍后常受、排长的打骂虐待和克扣粮饷,逃亡现象非常普遍;一旦被抓回来,轻则毒打,重则枪毙。政工队下到连队,一方面加强士兵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向部队长官建议,取消对士兵的肉体刑罚,改善士兵的生活条件,丰富军营生活,启发士兵觉悟,鼓励官兵同仇敌忾,共同杀敌。

在动员民众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到居民点家访,农忙时帮做农活,促进了互相了解,改变了过去老百姓怕国民党军队的情况。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很快组成当地的担架队、运输队、自卫队、军民合作站等,有力地支援了部队作战。

1939年12月,日军由广州两路向粤北大举进攻,逼近战时省会韶关。在这危急关头,第十二集团军属下62军等,转战新丰、从化,进击吕田,切断了深入粤北的日军与广州的联系,日军被逼狼狈溃退,缩回广州,取得牛背脊大捷。在这次粤北大战中,政工队员与部队官兵同进退,大力组织民众搬运弹药、粮食,抢救伤员。许多政工队员没有配备武器,仍坚持上火线,协助指挥战斗,十分勇敢;有的在战火中牺牲,有的受伤。在日军败退后,政工队员又负责清理战场,掩埋尸体,以及动员民众回村,重建家园,协助区乡政府处理善后工作,同时组织军民祝捷大会,揭露日军烧、杀、掳、掠、奸淫妇女的罪行,表彰军民英勇杀敌的事迹,鼓舞军民一致敌忾同仇,打败日军、保家卫国。

第一次粤北战役的胜利,使余汉谋等深感民众军队作战的重要,与省政府协同在接近前线各县普遍成立军民合作站,调出一批政工队员到军民合作站,从事宣传抗日和对当地人士开展统战工作。

1940年5月,日军再次由广州大举进犯粤北。妄图占领韶关,打通粤汉全线。第十二集团军所属部队,在清远、佛冈、从化、新丰一带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十一昼夜;终于打退日军的进攻,其缩回广州。这次战役,政工队员大部已派驻连队。协同、排长指挥队伍,检查战斗工事和火力配置,传达号令,鼓舞斗志,抢救和安置伤员;战斗结束后,部队战斗报告,总结经验,表扬有功官兵.不少二队员在战斗中光荣负伤,有的牺牲,受到表扬。

第十二集团军政工队不仅战斗在粤北战场,在潮汕、在东江和桂南,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1940年初。国民党在广东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由于当时第十二集团军正处于两次粤北战役期间,为了全力对付日帝,还需要政工队为鼓舞士气、组织民众支前而工作。1940年12月,余汉谋、李煦寰被召至重庆,他们回粤后开始排斥和迫害政工队这批进步爱国青年,或令他们离队自寻出路。

1941年夏,第二次反共高潮到来期间,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部少校组员(中共总支书兼总联络员)廖锦涛带领政工人员王珠、邝清辉(女)代表总部到各视察工作。在佛冈县157师驻地被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密令逮捕,回韶关宪兵队,不久廖锦涛和王珠被杀害和迫害致死。接着在政工总队工作的女党员何小静,请假赴桂林,在衡阳被捕,于1942年夏遭杀害。

廖锦涛事件发生后,政工队员目睹国民党倒行逆施,纷纷设法离开。部分没有暴露的党员仍留在第十二集团军坚持斗争。撤离第十二集团军的政工队员一部分转到地方工作,在中小学任教或升入大专院校读书;后来一部分转到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粤中地区和潮汕游击队,参加敌后游击战争。

二、组织青年学生到敌后参加东江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广东知识青年参加抗战的第二次大规模行动是在1944年夏天。适时,日帝发动打通粤汉、湘桂线的进攻,粤北告急。因此,大批学生、知识青年和地下党员,在党的领导下,历尽艰难曲折,投奔敌后东纵,参与抗日游击战争。

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正式宣布成立后。伴随抗战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各种干部。因此,1944年夏天,在日帝发动打通华南铁路线的战役期间,在粤北的中大、大、广大、文理、法商、中大附中、粤秀、曲江、师、女师、元、连中、中等大中学校600多名青年学生奔赴东江敌后前线,参加东江纵队等人民抗日游击队。其中中山大学学生就有200多人。还有数百名青年学生参加粤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武装斗争。

早在1944年1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1942年12月党中央决定在东江纵队成立省临,尹林任书记)和东纵派张江明(1943年冬到了东)返粤北,准备恢复当地党组织,迎接纵队伍北上开拓武装斗争。张江明到坪石,同原中大文学院党支书黄德(士)住在一起,几间大学和重点中学党支书、连(县)连阳中心县委以及部分原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政工队党员等,传达了党中央和省临委关于形势任务、日帝发动新的进攻,准备恢复广东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活动和发展武装斗争的指示,介绍了东江纵队在战斗个成长的业绩,要求各个党支部密切联系党员和进步群众,做好参加武装斗争的准备,并告知黄德(士)到东纵的路线和找税站取得联系的办法。不久,张江明在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脱身逃回东纵,把他联系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姓名、地址联络代号等交给尹林平和杨康华,先后三次钟国祥、赵炳权、李树中到粤北通知党员和动员进步青年到东来。

1944年6月,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衡山;粤北告急。中山大学提前考试,准备疏散。在这严峻时刻,中大各学院原中共党支部负责人黄德、吴健与关海、欧阳波等分头通知党员,串联进步同学,准备到东纵去。正为学校疏散感到彷徨的同学们,听到这一消息,莫不欢欣雀跃。当时,有的毕了业的同学已当上中学校长、教务主任或国民党政府的科长和大学助教,有的已写好毕业论文,但他们都放弃了这一切,一心只想到东纵去打日本侵略者。这是去纵的第一批队伍。

同一期间,从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撤出回到中大的陈中夫、周辉、彭展寿(彭丰)、杨重华等一批党员和进步群众,通过在国民党第七战区政治部的党员的关系,用该政治部的名义成立中山大学战时工作队(简称“中大队”)分散在韶关外围地区,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了3个月。他们作了两种准备:1.找到关系就到东纵去;2.如果韶关沦陷,则就地打游击,迎接东纵北上。这是去纵的第二批队伍。

1944年6月13日,第一批队伍中大文、法学院和附中的同学等由石乘火车到了韶关,由于南下东莞、宝安(东纵所在地)的道路被敌人封锁,以及为了避免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注意,第一批人员决定分批绕道北上始兴集中。这时,文理学院等校也来了一些同学,总共70多人,住进始兴中学。由关海、夏洪等出面找国民党县党部,拿出国民党、三青团证件说:“我们是中山大学疏散的学生,路经贵地,请多多关照。”70多人便安然在始兴住了下来。由于路费不足,公决将各人身上的现款交公;多余衣物一律拍卖,勉强凑足了路费。7月初,部分队伍分散出发,进入江西三回和平,到达河源船塘中大法学院党员欧阳波的家乡,就在他家乡小学住下来,等待与东联系。尚在始兴的一部分潮汕、兴梅籍同学,则疏散到紫金等地隐蔽,等候通知。

最后离开始兴的是黄德(士)一批台山、开平等县30多个“四邑人”。其中有中大文、法、理、工、师范学院和先修班、中大附中以及省立文理学院和岭南大学等校的同学。他们以华侨子弟、大学生身份,要求县警察局派武警护送,乘汽车到赣南和平合水,坐船到老隆(龙川县城),利用一同学父亲的关系,住进国民党“东江剿匪司令部”。到了惠州,又住进广东省银行惠州分行的寓所。他们打听到惠州东莞桥头有东纵税站,就借口经广州,要银行商人带路。他们在商人的掩护下进入沦陷区,到了东莞常平,找到东江纵队税站,才结束了1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到达东江纵队。立即派人到河源船塘和紫金等待的同学取得联系,也来到东

还有连阳中心县委副特派员李信(后任中心县委书记)带了几十名党员和进步群众,中大法学院支书罗湘林、阳山中学教导主任莫福枝等分别带领了平时联系的一批党员和进步同学,取道广州、东莞,到达东纵

由粤北到东纵的另一批队伍,于1944年6月开始到韶关(东河)墨江会馆集中,约有60多人,其中女同学有17人。这批挂着国民党第七战区第十二集团军政治部名义的中大战工队,为了避免特务监视,于8月间重新编成七个小组,除一个小组留守关外,其余各组分散到周田、市、头、石、樟树(市)、龙归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各组仍保持密切联系。不久,中大队被第七战区解散了。他们与中共北路东特委取得联系,大多数同学被安排到翁源第一、二中学、英德英东中学、辉南中学、北中学等校教书,暂时隐蔽下来。到了10月中旬,东纵派原中大党员赵炳权到粤北,动员十二集团军政工队的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东。除了个别同志由组织安排留在粤北工作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到了东

1944年11月中旬,还有几批中大和文理学院党支书刘渭章、郑彦文与粤秀中学学生会主席麦扬等,以及其他几间学校进步学生、党员到东纵去。他们由东江纵队驻广州代表杨和派出钟国祥、李树中到粤北找到中大、文理、粤秀和东阳地下党的一大批党员和进步群众,分批南下,每批若干人,到韶关雇到小艇乘夜向清远出发,或转到广西绕道,再分批日伪占领区芦、白,或经四会、高要、沙坪至广州,然后由东广州交通站长钟达明、关婉明把他们分批带往东莞,人数较多,都安全到达东纵,参加政治部青干班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除中山大学外,文理学院先后参加东纵的党员和进步学生有五十多人,粤秀中学有二、三百多名,还有其他大中学校、第十二集团军政工队和地下党一大批。此外,还有许多学生党员和进步群众参加当地的武装斗争。

在粤北,1944年夏秋间,英东中学和阳山中学的师生在日本侵略军疯狂进攻粤北时,英德英东中学一部分师生在党员教师陈仁、陈枫带领下,成立东抗日自卫大队”,开赴潭洞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同年冬,英东中学又有一部分师生参加中共北江特委组建的北江挺进纵队第四大队,在青塘和沙口铁路线附近打击来犯之敌。至1945年春,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挺进英德东乡,英东中学师生100多人在党员教师吴震、李曼、陈汉威等带领下,参加了这支抗日游击队。1945年在青塘同屋小学的一次战斗中,以东中学学生为骨干组成的一个游击中队,被敌人一个团重重包围,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激战了一昼夜,队员前赴后续,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机枪班班长陈势维为了掩护队伍突围,子弹打尽后,把机枪砸烂,只身与敌搏斗,英勇牺牲。

1944年冬,阳山中学校长卢炽辉接到中共广东省临委的通知:动员中师生参加东,很快就有30多名师生报名请缨。他们从沦陷区的清远到广州,有无数“行”的关卡和沿路抢的土匪。有一位教师途中被抢,全家顶着饥寒到广州。其他师生未被抢劫的,也沿途“行”,掏光了路费,同样饥寒上路。还有国祥、紫、张丘、乔毅、李门、陈坤代、愿望、马等,也有类似情况,终于参加东

1942年夏,中共南委和粤北省委相继遭到破坏,中共中央指示粤北省委领导的国民党地区党组织停止活动,不发展党员;因此,从粤北等地学校来进入东纵的党员和进步青年,就存在恢复党组织关系或党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东政治部通过举办青年干部训练班(简称:青干班)承担起“政审”工作的任务。在参加青干班的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凡是找到证明过去是共产党员和执行“三”任务的,立即恢复党组织关系;一时找不到证明,表现好,党员条件的,可以重新入党,以后找到证明,再恢复党龄。此外,青干班还吸收了一大批先进分子入党。据不完全统计,在青干班恢复党籍或入党的党员有三、四百人.这就大大增强了部队和抗日根据地党员干部的力量,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

青干班学员在经过短期训练后,分派到东江、粤北、珠江、粤中、韩江、广宁等地人民抗日部队和地方民主政权机关,充当连队政工人员、文化教员、艺术宣传员等,在各条战线上起着骨干作用。如东江纵队政治部成立大型政治工作队,队长夏洪(黄杰文)、支书梁洁、支委陈向明和建队成员,多数是第一期青干班中大文学院的学生。又如东江纵队司令部为配合英、美盟军对日反攻,成立联络处,也从青干班第一期学员中抽调通晓外语的中山大学学生郑重、廖茅等到该处工作。由广西大学转学中大的唐强学过国防化学,被派去创办小型兵工厂。

 本文根据张江民广东青年运动史辑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