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第五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暨2024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大会在我校举办

发布日期:2024-12-20     作者:张敏敏 摄影:李丽群 许子铭 陈锦萍 何真文 林晓琪 李宇轩 龙杰 许妍绚     点击:

2月18-19日,第五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暨2024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大会在韶关学院举办。大会以“大生态、新内容、高质量”为主题,来自全国200余名地质研究、自然研学、文旅规划、科学解说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地学旅游行业的最新趋势,深耕地学与旅游的融合之道。

大会现场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吴文学,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杭,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江帆,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韶关学院副校长田广增等领导嘉宾莅临现场,共同见证第五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暨2024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大会的召开。会议由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秘书长李永良主持。

吴文学讲话

开幕式上,吴文学对此次会议的主题给予了高度的认同。他在致辞中表示,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地学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这样的学术前沿,同时,吴文学希望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及有地理学科的高等院校,把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五五”规划承担起来,实现旅游产业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高质量发展。

陈江帆讲话

陈江帆在讲话中指出,韶关历史悠久、文脉悠长,近年来,坚定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来推动,着力打造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他表示,接下来,韶关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擦亮“岭南名郡”“山水文化名城”招牌,加快推动丹霞山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促进文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供给与需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孔云龙讲话

孔云龙在致辞中表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也赋予了韶关世界级的地学旅游资源。面对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韶关得天独厚的旅游禀赋,韶关文旅大有可为、韶关学院大有可为。期待通过本次大会,进一步加强校政协企之间的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尤其是推进旅游学科的创新,为地学旅游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新的有益探索,为打赢韶关高质量发展硬仗,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韶关学院的贡献。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会长吴必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二级教授吴殿廷分别作了《构建和提升地学旅游科学解说体系》《国家公园建设的战略和策略》的主旨演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江敏代表地学旅游分会发布《中国地球科学旅游(自然游憩)行业报告(2024)》,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党委书记曾伟代表地学旅游分会发布两项团体标准——《地球科学研学旅游导师等级划分与评定》与《地球科学研学旅游基地等级划分与评定》,三明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李想代表地学旅游分会发布《2024地球科学旅游创新案例》。

吴必虎作主旨演讲

吴殿廷作主旨演讲

李江敏发布行业报告

曾伟发布团体标准

李想发布创新案例

在19日全天的主题论坛上,33位嘉宾学者围绕“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与地学旅游人才培养”“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与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与融合发展”“地学旅游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四大议题,深入探讨自然保护地地学旅游科学解说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与融合发展路径,深入交流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与可持续发展,分享地学旅游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挖掘地学旅游的新发展动力。

主题论坛1: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与地学旅游人才培养

主题论坛2: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与可持续发展

主题论坛3: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与融合发展

主题论坛4:地学旅游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

19日晚,大会进行了闭幕式,受协会委托,由韶关学院副校长田广增发布《丹霞山共识》。闭幕式上,还进行了演讲嘉宾证书、征集论文证书和地学旅游创新案例证书的颁发仪式。

田广增发布《丹霞山共识》

颁发演讲嘉宾证书现场

颁发征集论文证书现场

颁发地学旅游创新案例证书现场


版权所有: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办公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大学路韶关学院旅港楼三楼

联系电话:0751-8120241

邮编:5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