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下午,第五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暨2024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大会主题分论坛《地学旅游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在韶关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蔡加赞楼一楼智慧课室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自然保护领域的实践者,围绕地学旅游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进行深入研讨,以补充和完善学生实践制度,促进地学旅游教学的发展。
本次论坛由韶关学院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田广增教授召集,由吴必虎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以下主题:旅游实践教学:趋势与案例、喀斯特溶洞的全感官行浸式体验项目设计与探索、地学为基的地学旅游实践教学的思考、地学特色文旅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实验室建设、“1+X”证书制度下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学课程开发研究、韶关学院与丹霞山联合:共同打造研学旅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新途径。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的补充和延伸,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学生实践制度,国家教育部对于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本次会议专家学者们针对实践教学进行分享。
1、旅游实践教学:趋势与案例
第一个议程是由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分享《旅游实践教学:趋势与案例》。谢朝武通过将传统时代旅游教学实践与数字化时代旅游教学实践的对比,突出数字化应用对于提升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分享了华侨大学履约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2、喀斯特溶洞的全感官行浸式体验项目设计与探索
第二个议程是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会长、卓谨信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小波分享《喀斯特溶洞的全感官行浸式体验项目设计与探索》。宋小波提出如何打造区别于其他有岩溶洞穴的液态和运营,强调了现代的客群结构以及运营方式创新重要性。

3、地学为基的地学旅游实践教学的思考
第三个议程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孙洪艳分享《地学为基的地学旅游实践教学的思考》。孙洪艳分析地学旅游资源的属性,强调保护与开发融合的重要性,分享中国地质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4、地学特色文旅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实验室建设
第四个议程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江敏分享《地学特色文旅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实验室建设》李江敏分享育人总体路线、“五维”驱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5、“1+X”证书制度下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学课程开发研究
第五个议程是三明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李想分享《“1+X”证书制度下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学课程开发研究》。李想强调重视本科学生“1+X”证书的考取,总结校企合作开发的过程与意义。资质平庸,怎么办?李想提出研学课程开发、人才培训、内容提升一体化设计。

6、韶关学院与丹霞山联合:共同打造研学旅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新途径
第六个议程是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副教授汤宁滔分享《韶关学院与丹霞山联合:共同打造研学旅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新途径》。汤宁滔强调课程灵活安排与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总结校地合作教学模式、产教融合的意义,对培养专业的创新实践型人才的思考。

最后,吴必虎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点评总结,他表示本次主题论坛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各位学者开展更加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为地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智慧与力量。

本次论坛深化了行业交流、规范了行业准则,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力推动了地学旅游与生态保护事业的携手共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筑牢了坚实根基,其影响必将深远而悠长,持续为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