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旅游与地理学院2024级地理科学专业1班、2班137名学生,在该院陈世发、张永磊两位教师的带领下,前往乳源瑶族自治县气象局与乐昌古佛岩开展气象学、水文学及地貌学联合课程实习。本次实习以“理论贯通实践、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通过“观测+解析+应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防灾一线与地质现场,深化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社会价值的认知,为粤北地区培养“懂理论、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注入新动能。
第一站:乳源气象局——解码灾害天气的科学防线
清晨,师生首站抵达乳源瑶族自治县气象局。气象局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师生一行,并精心安排观测场实践与科普,在风雨中为大家带来一场感受真切的现场教学。气象观测场内,百叶箱、雨量器、风塔、光电式数字日照传感器等设备有序排列,志愿者以“气象数据守护民生”为切入点,详细讲解了各类仪器的功能与数据采集流程。志愿者介绍道:“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器,实则是气象预报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例如雨量器每分钟的毫米级数据积累,最终会汇入灾害预警系统,成为防灾减灾的关键依据。”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师生们在会议室参与了一场以“灾害性天气防御与气象服务”为主题的科普讲座。讲座聚焦韶关地区高发的暴雨、强对流等天气类型,系统阐释了灾害形成机理、监测预警技术及公众防御指南。以2024年4月中旬武江区江湾镇强降水过程为例,志愿者结合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实时数据,还原了气象部门从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到应急响应的全链条工作。“当时江湾镇1小时降雨量突破100毫米,强降水叠加山洪风险,正是通过精准预报和快速联动,才有效保障了群众安全。”这一生动案例使学生们深刻领悟到气象科学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志愿者总结道:“掌握气象不仅是解读天气密码的科学,更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守护者’。韶关作为山区城市,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第二站:古佛洞天——探秘喀斯特地貌的亿年史诗
午后,师生转场至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佛洞天,深入地下溶洞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奥秘。景区讲解员从景区入口处“古佛洞天”名称的由来讲起,结合南岭山脉地质背景,简要介绍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水是喀斯特地貌的雕刻师,碳酸盐岩在流水溶蚀与沉积的双重作用下,历经千万年才形成如此壮观的洞穴系统。”
步入溶洞,钟乳石、石笋、石幔等次生沉积物在灯光映照下宛如地下宫殿。洞内上下重叠三层,最高处达30米,总面积12000多平方米,常年气温保持在19-20℃,凉爽宜人。在“古佛殿”区域,三座形似佛像的小石笋庄严肃穆,成为溶洞得名的标志;行至“瑶池仙境”“古榕叠翠”等景观区,志愿者以石笋、石幔等典型景观为例,解析了地下水循环对地貌的塑造作用。
本次实习突破传统单科教学模式,将《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与水资源》《普通地质学》等课程深度交叉。在气象局,学生构建“数据收集—分析预警—社会应用”的完整知识链;在喀斯特洞穴,岩溶形态解析与水文学原理相互印证,构建起“观测-分析-应用”的完整认知链条;揭示了自然要素的联动效应。气象条件影响降水分布,降水塑造地貌,地貌又反作用于区域气候——这种循环关系在实习中变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