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旅游与地理学院“智趣相承”乡村空间规划实践队在梁睿老师的带领下,奔赴南雄市水口镇篛过村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队紧扣“传承篛过文化根,营造老幼共享家”主题,充分发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优势,通过田野调查、空间测绘、深度访谈、问卷发放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篛过村公共空间使用现状与活化路径,旨在为古村落的文化传承与活力提升提供专业方案。

图 1 实践队队员正在进行测量
实践队抵达后,在与村委工作人员初步交流了解概况后,立即投入工作。队员们手持皮尺对篛过村多处承载集体记忆的传统公共空间进行了测量;操作无人机对篛过村的整体及重要地点进行拍摄。位于村落核心的欧阳氏宗祠,不仅是祭祀祖先、商议村务的庄严场所,更是村中老人日常纳凉、聚集聊天的重要“精神场所”。队员们仔细记录下该宗祠的布局结构、空间尺度、使用痕迹以及周边环境,以深入挖掘村落传统文化。新建的村文体广场是测绘重点之一,队员们详细记录了其使用时段差异:该广场白天利用率低,傍晚则成为村民跳广场舞的热闹据点。测绘数据为后续分析空间利用效率、识别活力不足区域提供了扎实的量化基础。
要真正理解空间背后的需求,离不开与村民的深度交流。实践队分组走访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聆听他们对公共空间的真实感受与期待。欧阳姓老人感慨年节传统氛围淡化,如锣鼓舞狮等活动式微。实践队访谈发现,村中青壮年多常年外出务工,致使部分传统民俗活动因主力缺失而难以维系,参与人数减少,公共空间的节庆功能弱化。另有带孙辈的老人反映,新建文体广场白天日照过强,需增设遮阳棚及适幼设施。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清晰突显了篛过村公共空间在功能复合性、舒适度及文化传承活力方面面临的挑战。

图 2 实践队成员在宗祠进行访谈
基于详实的测绘数据与访谈资料,实践队结合专业所学,开始着手构思篛过村公共空间的优化方案。针对欧阳氏宗祠,队员们提出在尊重其历史风貌和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适度引入相关便民设施(如增设风扇、改善照明)。对于使用率不均的村文体广场,方案则重点考虑打造“老幼共享空间”:规划增设树阵或遮阳棚并配套适老看护座椅区,显著改善日间舒适度;引入色彩明快、安全舒适的儿童游乐设施,同时开辟老年健身休闲区及传统棋艺角。从而将广场打造为促进代际共融、全天候全龄友好的活力核心。此外,实践队还建议挖掘篛过特色(如客家建筑元素)融入公共空间小品设计,增强场所认同感,吸引不同人群回归公共生活。
实践尾声,“智趣相承”实践队于篛过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委深入交流,答疑解惑,并合影留念后返程。此次实践,旨在通过精准测绘与深度调研,为篛过村公共空间提出优化方案,提升其功能复合性、全龄舒适度与文化传承活力,最终将其打造为凝聚村民、承载乡愁、促进代际互动的可持续活力核心。
图 3 实践队全体成员与村书记的合照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学子们深入南雄篛过村,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解码空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使命。篛过村公共空间的蜕变之路,正因这群青年规划学子的倾情投入而增添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