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旅游大会精神,深化高校学科专业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应用AI技术赋能专业素养、文化素质、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为落实《韶关市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宣传韶关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广韶关优美的生态旅游形象提供韶院智慧,特举办本比赛。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韶关学院
承办单位:教务部、旅游与地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二、大赛主要内容
大赛围绕韶关旅游文化资源相关的五大主题,分为15个赛道进行。
(一)韶关旅游形象推广与内容创作
1.韶关旅游IP形象打造: 利用AI绘画、视频制作工具,结合韶关特色设计独具魅力的IP形象,作为韶关旅游的代言人。
2.“AI游韶关”短视频: 利用AI视频制作和编辑技术,创作高质量、创意十足的旅游宣传片或短视频,多角度展现韶关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
3.AI音乐创作: 利用AI音乐创作工具,创作具有韶关地域特色的原创音乐,为韶关旅游增添独特的听觉体验。
4.AI特效与韶关传说: 利用AI特效技术,将韶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以视觉化的方式生动呈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5.文创产品AI设计: 利用AI绘画等技术,设计具有韶关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旅游纪念品、明信片、文具等,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
(二)旅游服务与信息供给
6.韶关旅游攻略AI生成: 利用智能体,根据用户需求生成个性化的旅游攻略,提供定制化的旅游建议和服务。
7.智能导游系统: 开发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旅游问答机器人或智能导游APP,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解答游客疑问,提供导览和讲解服务。
8.导游词优化智能体:利用大型语言模型优化导游词,提升导游讲解的专业性和吸引力。
9.韶关历史文化智能体: 创建介绍韶关历史文化的智能体,包括历史名人故事、客家文化、古村落、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互动和趣味的方式传播韶关文化。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
10.AI视频修复与老照片焕新: 收集韶关的老照片和影像资料,利用AI视频修复技术进行修复和高清化处理,重现韶关的历史风貌。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将韶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和展示,利用AI技术进行修复、翻译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韶关的文化瑰宝。
(四)红军长征文化公园专题文创产品AI设计
12.长征文化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围绕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及红军长征经过南雄、仁化、始兴等地的重要历史事件设计完成鲜明的旅游文创产品方案,包括剪纸、雕塑、解说、用品、文具等、动漫、微电影等。
13.红军长征文化公园AI红课短视频创作。利用AI视频制作工具创作一系列短视频,展示红军长征经过粤北的历史故事、重要地段,通过新颖创意吸引游客关注,助力韶关红色旅游推广。
(五)韶关南雄珠玑镇旅游专题文创产品及导游解说AI设计
14.特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利用AI绘画等技术设计具有南雄珠玑镇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包括纪念品、明信片、文具、包包等。
15.导游优化AI创作。借助智能体技术,开发一个导游词优化智能体。该智能体将通过分析和润色现有的导游词,提升其专业性、吸引力和信息量,从而帮助导游更好地进行讲解,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并促进韶关旅游的推广。
四、比赛形式
(一)初赛(4月)
初赛采用线上答题的方式进行,答题内容包含文旅和AI技术相关知识。参赛人员以个人或团队(只能由团队负责人答题)形式参加。请报名参赛的同学先加入学习通,报名结束后将在学习通班级进行答题及结果发布。

(二)复赛(5月)
通过初赛的学生组队参加复赛,每队成员不超过4人,指导教师1-2名。以线上提交作品的形式参加,参赛队伍需根据赛道主题提交完整方案或创意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计划书、设计稿、短视频或技术方案等。作品需紧扣主题,体现创新性、可行性和传播潜力,并附简要说明。参赛团队在5月30日前,通过扫码入群提交提交竞赛材料和参赛作品。
评委根据各赛道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作品质量排名靠前的队伍可晋级决赛。晋级队伍将获得指导培训。
(三)决赛(6月)
决赛将于6月中下旬举行,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决赛将按照赛道分成五组,以现场答辩、展示的形式进行,参赛队伍需在5分钟内完成作品展示(如PPT讲解、视频演示或产品原型展示等),并接受3分钟专家提问。评委根据创新性、技术可行性、传播价值、团队表现等维度进行评分。
五、奖项设置
(一)按15个赛道,每赛道决赛评选一等奖作品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及优秀奖若干名,并评选优秀指导教师若干名。获奖师生颁发韶关学院奖励证书。
(二)具有较强推广和传播价值的作品将向相关文旅企业推荐,由创作团队与企业洽谈,进行成果转化。
六、报名办法
参赛人员在3月30日前通过学校企业微信扫码进行报名。二维码如下。

教务部、旅游与地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2025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