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州沦陷。次年1月广东省政府迁至曲江县城韶关,韶关成了广东的战时省会,处于沦陷区的许多大中专院校及中学也先后辗转迁至粤北。从1938年到1945 年抗战胜利,辗转搬迁到大粤北地区的中高等学校就有40多所,分散在韶关、梅州、云浮和清远等地。这些学校后来成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学院、香港岭南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以及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广州真光中学、广州南武中学、广州培正中学,广州知用中学、广州第十三中学、广州第二十中学、番禺中学、佛山中学、北江中学、香港培正中学、澳门培正中学等学校的根脉与传承之所在。
二
随着这些学校的北迁,一向偏僻、文化相对落后的粤北山区,在教育上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华南教育重镇。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专家冒着炮火陆续来到粤北任教,如哲学家李达、经济学家王亚南、音乐家马思聪、物理学家卢鹤拔、农学家丁颖、文献学家洗玉清、蚕桑专家杨邦杰、历史学家陈守实等人。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以心存家国的情怀、矢志教育的信念,抒写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战教育历史篇章。
这一时期,从抗战烽火中的粤北走出了许多优秀学生,他们后来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传奇华裔女性陈香梅、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广东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张悦楷,以及廖建祥、涂西畴、戴谆隆、陈其人等一大批优秀学者。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时指出,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同样契合抗战时期的华南教育。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的规模水平、历史价值和爱国精神堪比西南联大,都是为国家、为民族救亡图存的教育,都为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科技复兴保留了基本和重要的力量。
四
抗战时期华南高校在粤北地区的办学史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2020年1月14日,马兴瑞省长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由此,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上升为广东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省教育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和旅游厅、广电局等政府部门,韶关、梅州、清远、云浮等市人民政府,韶关学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等机构,都参与到了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之中,在坪石、大村基地兴建了多个纪念馆、展厅,设置了华南教育先师雕像群,相关的活化利用和学术研究工作也已开展。
五
韶关学院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按照省政府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工作有关会议部署,以及许瑞生副省长、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将韶关学院建设成为华南教育学科史重要研究基地的指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区域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形成了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研学队伍。为融合省内各方优势资源,构建一个资源共享、研学交流的平台,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韶关学院正联手相关学校,成立“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