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与韶文化的形成

发布日期:2022-04-01    浏览次数: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自古为岭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韶州》记载:“《郡国志》云: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两石相峙,大小略均,有似双阙……昔舜帝游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韶”字来源于“舜帝南巡奏韶乐”的千古美妙传说,早在隋唐时期,韶石山就闻名岭南。唐初年,韶州以“韶”命以州名,千百年来始终未改。从此,在中华大地上以“韶”命名的古城韶州成为岭南名州府。迄今为止,韶关是唯一以“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早在1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韶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石峡文化”遗址的发掘又告诉人们,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韶关在经济、文化上已经与长江流域有着密切的联系,韶文化可以说岭南文明、岭南文化源头。唐代著名文学家黄甫湜当年在为韶州作《朝阳楼记》时称:“岭南属州以百数,韶州为大。”明代著名史学家黄佐编撰的《广东通志》中讲道:“岭南文化史以粤北最古老”。韶关作为广东北大门、粤北历史文化中心,自古就发挥了引领文化潮流,弘扬岭南文化的先进作用。

韶关自古为岭南重镇,韶关又是人杰地灵之邦,山川灵秀之域。唐初禅宗南派的创始人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扬佛法四十年,诞生了中国第一部自己的佛家经典《六祖坛经》,形成了著名的“禅宗文化”。唐开元盛世名相,以“风度”名扬天下的张九龄,学深刚毅、文采拔萃以“风采”著名的北宋政治家、外交家、诗人、名臣余靖,明代谋略将军陈璘,清代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文学家廖燕等等,都是受“韶文化”孕育而土生土长的韶州之子。唐代大文豪韩愈贬谪岭南,曾数次途经韶州,他在韶州写下了“曲江山水闻来久”和“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裙”的著名诗句,极力为韶文化鼓与呼。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贬谪岭南长达七年之久,他在韶关留下了十多首诗,题写了韶州《九成台铭》、南华寺《卓锡泉铭》等名篇。南宋诗人杨万里、著名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才子解缙、著名学者丘濬、理学家陈白沙、科学家徐光启、军事家袁崇焕、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以及民国时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都在韶关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诗文和历史足迹。

从古代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到岭南名州,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已经形成了岭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韶文化。然而,韶文化的形成并非偶然,它充分反映出了韶关和粤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瑶族文化、珠玑文化都在这里融汇交流,相映生辉。韶关文化既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结晶。深入细致地挖掘研究韶文化,可以有力地推动粤北历史文化的研究发展,丰富岭南文化的厚重历史。重视韶文化的宣传、研究,在岭南文化研究的协调发展上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有利推动韶关文化建设的发展,推动韶关社会结构的改进,推动地方人文历史与环境的互动,将为促进韶关经济、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