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链接:javascript:void(0);/*1660108697410*/
专家观点:
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联合培养项目?
廖益:协同培养是将本科管理延伸到高职院校中
在“4+0”培养模式下,4年大学生涯都在高职院校,是否意味着本科院校在管理上“大撒把”?授课教师、实习、毕业论文指导,哪些和本科挂钩,哪些又有职业院校特色?
对此,国家督学、广东韶关学院院长廖益解释,首先,本科学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的专业都经过省教育部门的前置审查,也就是说,能和本科协同培养人的高职骨干专业、特色专业都已达到本科培养的资质。
此外,本科院校要提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要对高职院校4年的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所用教材、授课提纲、理论教学、师资培训、考试命题和评分,都由本科院校在监督把关,换言之,“是将本科管理延伸到高职院校中”。
即便如此,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教育教学上有着不少相异之处。比如在职业院校中,要求实验实训课比例不低于50%,而本科院校之间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对此,廖益说,不管是“3+2”还是“4+0”,都是按照双方协商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组织教学,而在实际中,就是按照本科的培养方案来执行。比如,授课者既有来自本科院校的老师,也有来自高职院校的优秀老师,但即便老师来自职校,也要经过本科院校的审查、培训,达到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后才能“上岗”。“上高职的课,按照高职要求来上;上本科的课,按照本科要求来上。”廖益说。
而对在高职读书的本科生来说,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有着本科院校所不敌的优势,大量工学结合的机会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有着莫大帮助。
事实上,无论是“3+2”还是“4+0”,这种职业教育体系的模式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利用高职资源,另外一方面也更好发挥应用型本科对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在廖益看来,广东14所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较高,当中部分品牌专业有积极性、有好的专业积累、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来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应用型高校也在探索如何真正实现应用型发展。协同培养的院校之间正通过构建内部有机联系来保证高职的培养质量,让双方合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的协同培养既促进了本科教育的改革,又引领了高职教育的提升层次和改革。
陈先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和完善要循序渐进
广东教育督导学会高等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认为:“联合培养”项目引发的争议实质上是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和完善过程中的阵痛,主要是职业技术本科院校比较少,还很难满足大量的学生和家长对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采取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合作的方式“曲线救国”。
在相关政策方案的论证和执行过程也应当注意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尤其是合作的本科院校,应当依法依规依情依理办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和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不能过于短视地采取一些走形变样政策而降低教育质量。
卢晓中:走“职普融通”职教体系构建之路是破解歧视的根本所在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员卢晓中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就是“职普融通”。
所谓“职普融通”,通常指的是不同教育类型衔接融通,包括学分互认、相互衔接、相互转学,也包括不同层级教育内容的衔接更新。
加强不同层级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还涉及到不同人才标准衔接共通,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标准、职业培训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质量标准、企业用人标准等各方面的标准之间的相互衔接、互通公用及多种学习资历证书互通衔接等:比如,某高职院校学生的升学前途,主要可以选择职业本科教育机构,也能够有机会选择普通本科教育中的职业类(应用类)专业。“职普融通”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真正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关键一着。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要建设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需解决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的社会心理问题。
从长远来看,走“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路将有助于使作为类型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和满足个体成长的个性化需求,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从深层次破解和纠正歧视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熊丙奇:教育部门要以有特色有质量的培养成果回应舆论关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本科院校与高职联合培养本科生,这其实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改革探索,近年来逐渐在全国推广。把这种联合培养贬低为“本升专”前些年就有,但没有引起舆论太大的关注。今年,很多本科学生认为联合培养项目录取分数更低,会稀释自己本科文凭的含金量,是对高分考进来的学生不公平。
这其实是典型的以录取分数高低评价学历含金量的唯分数论,按此说法,强基计划、中外合作项目可能也会受到他们的质疑。我们正推进打破唯分数论,部分人仍在处处强调唯分数论。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已经导致基础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唯分数倾向影响到我们整体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这种观念不改变的话,人才培养的局面、生态是无法得到调整的。
至于“联合培养”是让文凭增色,还是被认为比普通本科学历含金量低,这就取决于联合培养的质量。高校不能只重视招生、录取,忽视培养的过程以及培养质量的把关。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把职教高考建设为与普通高考平等,就要转变单一的评价体系,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联合培养项目的毕业生对自身的认同感,并使得社会、用人单位对其评价更高,以此改变对其歧视的局面,打破学历“鄙视链”。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平等发展,要消除学历歧视和唯分数论的观念,这需要国家的政策改革和社会舆论的转变,以及各学校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各方面要形成合力。教育部门、学校要以改革的精神态度,以有特色有质量的培养成果回应舆论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