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华南研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华南研学 / 正文

许淞庆:育才为己任,师表励后人

发布日期:2023-09-05 浏览量:

“育才为己任,奋斗五十春;典范音容在,师表励后人。”是许淞庆学生的唁电,正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许淞庆一生坎坷,但他怀着在教学科研上有所建树的人生抱负,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全身心扑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上,兢兢业业,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把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的发展放在心里。

石龙自古人杰地灵,而石龙之兴离不开“商”、“学”二道。“石龙今日市廛开,车马纷纷涌进来,午后酒阑人尽散,白云依旧锁苍苔”,展现的就是清末民初石龙的商业繁荣景象,在商业和交通地位等方面石龙显得尤为重要,和广州、佛山、顺德陈村并称“省、佛、陈、龙”广东四大名镇,堪称省港地区和东江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经济、文化重镇。1913年8月16日许淞庆生于广东省东莞县石龙镇,耳濡目染,在浓厚的文化熏陶下,许淞庆自幼酷爱学习,6岁师从前清秀才读了四年书,后因东江地区战乱不断,被迫辍学三年,由父亲在家严教,加之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2年秋,考入中山大学高中部乙部,该部非常注重数理化,专门为学生升入大学理工科创造条件。许淞庆从此便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受当时“科学救国”呼声的鼓舞,立下为科学献身的决心。

“数学是科学之母”这在中国科学萌芽的时代已经形成了共识,其他学科都要用到数学,许淞庆当时已明确地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1935年8月,许淞庆高中毕业后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免试直升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当时的中山大学数学系在全国是很有名气的,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走“纯粹理论科学”的路子。在大学期间,许淞庆潜心向学,打下了深厚的数学基础,走上了微分方程的研究道路。数学系的学习任务繁重且难度较大,许淞庆常常挑灯夜战,以刻苦勤奋排除万难,成绩优异。广州于1938年10月沦陷,读大三的许淞庆跟随老师、携带教学设备图书等撤离广州,辗转迁徙到云南澄江、粤北坪石等地继续学习,当时的数学天文系主任刘俊贤教授很赏识他的学术和为人,1939年7月毕业后,把他留在中山大学任教,从此便开启了他的数学人生。

1942年,中山大学工学院需要数学教师,许淞庆听到这个消息,便自觉地担起这份责任,作出了这个知难而上的抉择——从理学院调任工学院数学讲师,1945年被评为数学副教授。他不但包揽了院里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的微分方程等课程,还独立开设了高等微积分、数学分析和工程数学等工学院课程。他精心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常立于黑板前,一丝不苟地板书,循循善诱地演算,耐心细致地答疑,彰显了名师的风范,也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师形象。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灵活,课前还经常征求同学们意见,深受广大同学的好评和爱戴。尤其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纯粹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去深入解决实际难题。还善于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既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又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精准把握学术前沿,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用英文编写了《微分方程讲义》和《工程数学》两本教材,均为教学参考用书,是中国较早的拥有自己特色的数学教科书之一。

60年代初,许淞庆还亲自担任全国各地来中大进修的授课教师,主持大家开展讨论,直至卧床不起。1963年,应数学家华罗庚的邀请前往北京科技大学讲学一个学期,开讲“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教学效果十分良好,师生均感收获很大,要求自己很严格,对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年轻教师和学生循循善诱,认真备课,甚至备课到深夜。[1]”这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深耕“三尺讲台”的具体写照。如今,全国常微分方程界的许多学者、教授对许淞庆当年诲人不倦的精神任然记忆犹新。

许淞庆和胡金昌教授一道,从1961年至1966年,培养了中山大学最早的一批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方向研究生6名,他们现在都已成为这一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周绍棠、数学家梁之舜、几何学家、教育家黄用诹教授、中山大学退休数学教授王寿松、周毓荣教授都是许淞庆的学生。他们现在都已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骨干力量。正是因为有许淞庆几十年如一日在常微分方程理论领域的无私奉献,才使中山大学常微分方程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最后发展成为我国稳定性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

1957年8月至1959年7月,中山大学委派许淞庆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进修两年,专修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学成归来后,一方面,许淞庆以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作为研究方向,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国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另一方面,他毅然决然地带领团队,尝试在中山大学的空白领域——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进行开拓。他运筹谋划,潜心研究,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不足5年的时间里他单独或合作的六篇论文分别发表在《数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及《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上,一系列复杂的常微分方程组在临界情形的稳定性判别问题得以解决。1962年,被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采用作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出版(许淞庆编著),直到二十多年后的1984年,该书还第5次重印发行,成为我国这方面有影响的一部著作。他还翻译了一本美国的数学名著《微分方程几何理论》。还编写了《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讲义,作为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常微分方程专门组和研究生的主要教材。“文革”后,他虽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仍坚持主持指导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常微分方程》(第一版)。

许淞庆曾任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还兼任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理科教材编委会委员、广东省数学会理事长等职务[1]。他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教学和科研上造诣较高,且国内有相当的影响,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专家。他的论文《分离式地下球壳结构计算》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用微分方程方法科学地解决了结构计算的理论问题,在全国各地地下油库等工程设计中被广泛推广应用,该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参考文献:

[1]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ine62ci7lea24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