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翁源县坝仔镇中心小学迎来了一场高质量的对分课堂展示课活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种子教师——刘丽珍、丘杜辉、吴佳琪,依次登台展示成果,课堂精彩纷呈,赢得了在场专家与观课教师的一致好评。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何朝辉博士、周琼老师作为专家参与听评课,为课堂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此次展示课不仅是纵向帮扶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标志着“对分课堂”理念在乡村学校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而这一切,正是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对分课堂”为抓手,系统推动“送课到校—专家讲授—项目共研”纵向帮扶机制的生动实践。在理论引领、送课观摩、实践陪伴的三轮驱动下,坝仔镇中心小学的三科教师(共计十三位教师)逐步探索出课堂转型与专业成长的新路径,迈出了从教学执行者到学习共同体组织者的坚实步伐。
从“学生”到“教师”:一个关于身份回环的故事
“十年前,我是韶关学院英语(师范)专业的一名学生;十年后,我作为一线教师站在讲台上,向曾经的老师展示我的对分课堂。”吴佳琪老师动情地说。这堂以“现在进行时”为主题的语法课,不仅凝聚了她对对分理念的理解,也展现了她在对分课堂高级认证导师王海君副校长和韶关学院英语系刘桂芳老师多轮线上线下辅导下,在教学设计、课堂控制、师生共建方面的深度提升。
“教学目标的聚焦、任务的层级推进、时间的有效留白……每一个细节都让我看见‘教师’不只是讲解者,更是学习引导者、设计者。”她说。

从“讲得多”到“讲得精”:打破数学课堂的传统壁垒
数学教师丘杜辉老师则经历了从质疑到相信的转变。“数学这么抽象的学科,学生讨论会不会只是‘聊一聊’?不讲清楚,他们真的会懂吗?”但在对分课堂高级认证导师朱俊清副校长的引导下,她逐步理解:精讲不是少讲,而是聚焦核心与思维路径;留白不是空白,而是思考空间;讨论不是喧哗,而是构建生成的过程。
在“图形与位置”单元的课堂展示中,她通过教学任务的合理拆解与结构设计,引导学生建立起坐标意识和空间感,“我讲得更少了,孩子们慢慢学得更扎实了。”
从“怕写话”到“想表达”:语文课堂的生长之梯
“我想养一只小狗,它长得很可爱,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它的尾巴像圆溜溜的白色毛球,跑起来像闪电一样快。”——这是刘丽珍老师在教学中最感动的时刻:曾经惧怕写话的学生,竟然开始主动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心中对小动物的喜爱。在对分高级认证导师、中山市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罗艳芳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她设计出了“理由支架+修辞技巧”的双轮驱动,打通了学生从“不会写”到“敢表达”再到“能写好”的关键路径。
刘丽珍老师在对分实践中明白了:让学生写出动情之语,并不是因为“教师讲得多”,而是帮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怎么说、有信心地去说。”

创始人亲临指导,机制深耕落地
此次项目的最大亮点在于机制设计与持续陪伴。在理念引领与平台支持下,创始人亲临现场、导师精准陪伴、项目持续跟进。
外国语学院特邀“对分课堂”创始人张学新教授亲临翁源现场,面对面讲授理念、点评课例,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同时,学院联合全国“对分在线陪伴式辅导”,为一线教师配备“点对点”的线上陪伴,在八轮反馈中持续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质量、低负担”的支持系统。
此次集中展示,是一线教师“教”与“学”观念转变的体现,学生的参与度、表达力、合作力显著提升。展示课结束后,多位参加观课的教师表示:“这不是三节简单的展示课,而是可以带回自己学校落地、值得学习推广的课堂范式。”
未来,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推动“高校—地方—一线”协同育人机制常态化建设,深化“对分课堂”在粤北地区的制度化推进,构建更多陪伴式辅导教研。以理念引领教学,以行动深化教研,以平台联通人才,以成果回应需求,持续为区域基础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改革动能和育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