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韶院新闻 -> 媒体韶院 -> 正文

韶院新闻

媒体韶院

“双百行动”结对花开浈凌岸 (2025年7月4日)

发布时间:2025/07/04 来源:韶关日报
摄影

原文如下:

今年是省“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年,在原中央苏区县南雄市,一场高校与县域的“双向奔赴”,正绽放出振兴之花。自“双百行动”启动以来,韶关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两所院校”)与南雄市以“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聚力、产业升级”四维共建为核心,以“校地协同、产学研协同、科教协同、资源协同、城乡协同、内外协同”六项机制为脉络,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共建理念,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校地融合发展模式。

一、四维共建——精准发力激活县域发展动能

(一)教育筑基——打造粤北教育“新高地”

三年来,南雄市以高校为动力,构建“三维联动”教育共建体系,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韶关学院针对南雄市中小学薄弱学科,采用“师资培训+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模式,累计开展英语、音乐等学科培训300余场,孵化《珠玑长歌》《梅岭星火》等原创美育作品,助力300余名教师提升专业能力;设立南雄实习基地,200余名“山里红”党员志愿者走进9所薄弱学校,通过实验室安全文化活动强化安全管理,筑牢基础教育安全防线。在职业教育方面,两所院校创新“横向贯通+纵向提升”培养模式,联合开展三二分段贯通培养,组织10余场骨干教师培训,惠及1000余名教师,50人实现学历提升。

其中,韶关学院美育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共建“学校美育改革创新平台”,韶关学院编排粤北采茶韵律操,将地方文化融入素质教育,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文化传承”的美育生态链,中小学美育覆盖率100%,成为粤北县域教育振兴的典范。

(二)科技赋能——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韶关学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吸引企业与政府在南雄投资上千万元。在精细化工领域,与南雄高新技术产业园合作建成产品研发实验室,提供核心技术并引导企业投资2000万元建成化妆品气雾剂生产线,满负荷生产,预计年产值3亿元,填补了韶关市在该领域的空白;在农业科技方面,蝴蝶兰种苗培育中心依托全链条知识产权,通过“高校+校友企业+政府”模式盘活村集体资产,年产值达1000万元,串联形成覆盖三地市五县(区)的蝴蝶兰产业带,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带动1000余人就业。

针对农业难题,韶关学院郭靖团队创新福寿螺综合防治技术,通过生物与化学防治结合,在400亩烟稻轮作区使危害率下降 70%;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编制土壤改良手册与病害防控指南,让油山镇西瓜亩产从1000公斤增至1750公斤,亩增收1000元。科技共建还催生“广府藤茶”“银杏果冻”等创新产品,首销分别达10万瓶和1.1万瓶,带动产业年增效超亿元。

(三)人才聚力——锻造基层发展“强梯队”

“双百行动”创新“分层服务”机制,推动高校人才下沉一线。韶关学院组建大学生城乡规划突击队,完成89份镇村规划方案,15份入围省级风貌设计大赛;10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100亩南药育苗基地与300亩种植示范区,推动新品种落地;“百名博士结对百家企业”活动中,96名博士对接87家企业,与广东自由能等签订5份合作协议,实现智慧共享。

在技能培训方面,水口镇压花工作坊通过“订单培训+电商营销”培育工匠人才,覆盖特色手工艺项目;“乡村医生提升”工程通过专家驻点指导与医学毕业生输送,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赛学用贯通”实践举办大学生农特产品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吸引164支高校团队参赛,10项成果在南雄转化,构建起“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人才培育闭环。

(四)产业升级——构建特色经济“生态圈”

依托韶关学院的科技与人才,南雄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精细化工产业通过气雾剂生产线建设,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完整链条;农业领域打造“品牌+技术+市场”模式,蝴蝶兰种苗、耐高温木耳等特色品种实现产业化,“广府藤茶”等产品通过科技赋能提升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此外,绿色植保产业发展大会引入先进理念,推动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融合;区块链药材溯源、AR经络可视化等技术应用于中医药产业,在水口、珠玑两镇建设中医馆和培训基地,形成“医疗+康养+文化”的大健康产业雏形。

二、六项协同——系统集成突破校地合作瓶颈

校地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共建体系。两所院校与南雄市政府形成“高校智力+政府资源+市场机制”的协同框架。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双百行动”专项工作组,形成“定期会商—项目对接—成效评估”的闭环机制。如蝴蝶兰种苗培育中心由高校提供技术、政府盘活闲置资产、企业负责运营,三方按比例分配收益,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

产学研协同,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聚焦“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转化,高校团队与政企紧密合作。韶关学院莫云燕团队为广东自由能公司提供配方研发、工艺设计等全链条支撑;肖仔君团队开发“广府藤茶”饮品,全程参与原料筛选到包装设计;韩登池团队起草的《韶关市珠玑古巷保护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是全省“双百行动”中唯一取得省级法律决策咨询的成果;周新成团队撰写的建议获省社科联刊发;杨名刚团队研究成果被省林业局采纳应用,为地方决策提供支持。

科教协同,推动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教研相长”。韶关学院在南雄市设立实习基地,把蝴蝶兰培育、气雾剂生产等科研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200余名实习生参与产业一线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发线上父母课堂、“梦想涂鸦”数字化记录技术,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基础教育,60余名留守儿童通过绘画分析获得心理干预,形成“科研创新—教育应用—社会服务”的协同链条。

资源协同,盘活全域发展要素。统筹高校人才、技术与地方土地、政策资源,实现协同增效。两所院校盘活南雄市7800平方米闲置资产建设蝴蝶兰培育中心,政府配套产业扶持资金,企业注入运营资本,形成资源整合范式;在压花工艺传承中,高校设计产品、培训工匠,政府提供场地与政策支持,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转型。

城乡协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通过“高校+镇村”结对模式,推动资源向基层流动。城乡规划突击队深入 89 个镇村,完成农房改造、墙绘设计等方案,改善乡村风貌;科技特派员在100亩南药基地推广“高校育种+农户种植+企业收购”模式,带动周边300亩示范区建设,使中药材种植成为山区村增收主业。

内外协同,联动多方主体参与。整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本与高校力量,形成共建合力。韶关学院发动校友企业投资蝴蝶兰产业带,实现区域联动;在福寿螺防治中,联合农业推广站、合作社成立“爱心绝螺”示范队,600 余名农户参与培训,构建群防群治体系;绿色植保产业发展大会邀请省内外专家、企业参会,引入先进理念与技术,拓展产业发展视野。

三、五育并举——以教育共建厚植振兴根基

德育铸魂,红色文化浸润育人。依托南雄市红色资源,将苏区精神融入教育共建。高校团队开发《梅岭星火》等红色美育作品,通过舞台剧、合唱等形式传播革命历史;在教师培训中融入师德师风建设,让“扎根基层、服务老区”的理念深入人心,300余名受培教师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骨干。

智育赋能,科研思维融入教学。通过“高校导师+中小学教师”结对,提升科研育人能力。韶关学院专家指导南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基础教育引入科学探究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将专业内容转化为教学模块,让学生接触前沿知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廖素群博士的课程通过案例解析+线上互动,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促进学生智育发展。

体育强身,特色运动助力健康。结合地方文化开发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创编粤北采茶韵律操,将传统舞蹈与健身运动结合并推广;利用山区自然条件组织徒步、农耕等户外活动,培养学生耐力与协作能力;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完善体育设施,改善乡村学校运动条件,使该幼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提升15个百分点。

美育塑心,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打造“地方特色+美育创新”的育人体系。共建美育改革创新平台,组织学生参与采茶戏编排、压花工艺制作等实践,感受非遗魅力;原创作品将地方历史融入艺术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在校园环境改造中融入岭南建筑元素与墙绘艺术,让美育融入日常。

劳育固本,实践教育培养担当。构建“校园劳动+社会实践+产业体验”的劳育链条。高校实习基地成为劳动教育实践点,200余名学生参与蝴蝶兰培育、茶园管理等劳动;职业学校开设“工匠课堂”,邀请艺人、工人授课,培养学生职业认同;“赛学用贯通”实践中,学生参与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体会劳动创造价值。

南雄市与两所院校的“双百行动”,以四维共建破解县域发展难题,以六项协同打通校地合作障碍,以五育并举夯实教育振兴基础,形成了“高校有作为、地方有发展、群众得实惠”的多赢局面,为省“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提供“院校方案”。数据显示,三年来教育共建覆盖超 1300名师生,科技产业带动年增收超亿元,人才队伍扩容超千人,为苏区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站在新起点,两所院校将持续深化“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推动“双百行动”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让校地资源“双向奔赴”的活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书写更多“苏区样板”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