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3日,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绿色先行”环保趣味科普实践队与蒲公英信使资助理论宣讲团兵分两路,先后走进韶关市大塘镇与花坪实验学校,以“环保科普+政策宣讲”双轮驱动模式,在基层一线与校园阵地奏响服务民生与教育公平的协奏曲。两场活动累计覆盖群众500余人次,收集调研问卷260余份,以“理论+实践”“科普+调研”的创新形式,让绿色理念与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绿色理念扎根基层:大塘镇上演环保与助学的民生课堂
7月2日的大塘镇活动现场,“绿色先行”实践队队员手持图文并茂的环保宣传手册,向居民详细讲解厨余垃圾资源化、白色污染危害等知识。65岁的李阿姨在参与环保知识宣传后表示:“原来一颗电池能污染这么多土地,以后一定不乱扔了。”与此同时,蒲公英宣讲团搭建的“助学贷款咨询台”被群众层层围住,队员们用“政策图解+案例计算”的方式,为务工家庭算清“学费账”,现场发放的《广东省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手册成为“抢手货”。
活动特别设置的“双调研”环节颇具亮点:环保组通过“关于农村村民居住环境及村容村貌改善情况的调查”问卷,掌握村民对居住环境及村容村貌改善的认知现状;助学组则以“广东省国家助学贷款问卷调查”收集群众对贷款期限、贴息政策的真实反馈。据活动负责人介绍,调研数据将形成相关调研报告,为后续精准服务提供依据。
趣味实验点燃校园:花坪实验学校里的环保化学秀与助学筑梦课
7月3日的花坪实验学校的课室变身“化学实验室”,“大象牙膏”实验中,过氧化氢在碘化钾催化下瞬间生成半人高的泡沫柱,队员借此讲解催化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火焰掌”表演里,涂抹特殊泡沫的手掌被点燃却毫发无损,直观展示水汽隔绝氧气的防火原理。七年级学生王同学在实验笔记中写道:“原来化学能这么有趣,我以后想研究环保材料。”
以受助经历为纽带,助学宣讲团成员化身“政策引路人”,用真实故事为青少年解读国家资助政策。活动现场,宣讲团通过问卷调研精准把握学情,同步开展一对一答疑解惑,确保政策解读直达需求。为进一步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宣讲团现场邀请同学们加入政策宣传组,成为助学政策宣传视频的出镜主角,以同龄人的视角传递政策温度,让更多怀揣梦想的学子,通过资助政策点亮求学之路。
实践育人双向奔赴:从知识传递到长效服务的生态构建
“我们在大塘镇发现68%的居民希望增加环保家电以旧换新活动,这为后续开展科普提供了方向。”实践队队长在每日总结会上展示数据看板。两场活动不仅实现“送知识下乡”,更建立起“需求收集 - 方案优化 - 精准服务”的闭环机制:学院将根据大塘镇和花坪镇的调研结果,联合当地开展相关试点活动;针对居民反馈的助学政策了解不全面问题,助学宣讲团计划推出宣传短视频,以“政策动画+真实案例”的形式,将复杂的资助项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可视化内容。这些视频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多渠道推送,确保惠民政策“看得懂、用得上”。后续还将建立线上答疑平台,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持续政策咨询服务,让助学帮扶真正落到实处。
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队用“专业知识+民生需求”的化学反应,让绿色发展理念与教育惠民政策真正触达群众指尖。值得一提的是,资助政策暑期蒲公英宣讲团将充分发挥“种子扩散”的独特优势——每位队员化身“蒲公英信使”,带着调研问卷与宣传手册回到家乡,深入村镇社区开展“点对点”政策宣讲,实现“宣讲一人、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未来,学院将以此为基础,打造“韶关实践服务圈”,把论文写在粤北大地的乡村振兴一线。据悉,该系列活动已被纳入纵向帮扶“三所学校”和县中质量提升工作中,后续将持续在浈江区多所学校开展,推动环保科普与助学政策宣讲长效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