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于7月4日、7月5日组织5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和“山里红”党员志愿者信息工程学院分队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乡村,在宣传、教育、民生、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探索科技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队在东坪镇政府
一、AI赋能乡村治理,盘活闲置资源
7月4日,“芙蓉易租”团队进驻武江区西联镇芙蓉村,助力村委开发智慧房屋租赁平台,利用AI算法实现精准匹配、智能合同管理等功能,破解乡村租房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闲置房屋利用率,有利于提升村委决策的科学性,助力芙蓉新村乡村治理和数字化建设。

团队进驻芙蓉村
二、AIGC技术助力乡村宣传提质增效
7月5日,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多支社会实践队深入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开展实践活动。“乡村‘数’韵·‘智’联万物”实践团队运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深入乡村高效采集200余张照片、20余段视频及多段访谈音频,构建“村貌”“生态”“产业”“文化”四大素材库。拟通过AI自动生成脚本、多语言配音(含普通话、方言)及智能剪辑,高效产出高质量宣传视频,显著降低制作成本,提升传播效果。该技术不仅突破地域限制,扩大乡村影响力,还为当地青年提供可复制的制作模板,助力乡村品牌长效推广。

AIGC团队成员
三、智慧教育进乡村,播撒科技种子
7月5日,“智慧课堂”实践团队联合“山里红”党员志愿者信息工程学院分队为乡村带来一场AI科普的盛宴。自主研发的“课境立方”智能教学平台,通过三维动画生动讲解数学、化学等抽象知识,解决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此外,机甲大师智能小车、无人机等设备的互动展示,让村民和孩子们近距离体验科技魅力,激发乡村青少年对智慧教育的兴趣,为乡村振兴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科普展示活动
四、“村务听筒”小程序,科技温暖留守老人
针对乡村留守老人获取信息不便的问题,“金钥匙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开发“村务听筒”小程序,实现村务通知文字转语音、紧急事项强提醒等功能,并同步推送至子女微信,确保信息无遗漏。队员们还走进村民家中,一边干农活一边讲解使用方法,让科技真正融入乡村生活。队员小袁感慨:“乡村振兴不仅是技术落地,更是人与人的连接。”

“村务话筒”小程序推广
五、智慧技术守护“绿水青山”
在北江流域生态保护实践中,“绿水青山”实践团队运用无人机监测生姜病虫害,实现精准施药,降低种植成本;利用无人船实时采集水质数据,提升生态监测效率,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些技术应用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撑。

老师们与农户交流生姜种植情况

“绿水青山”实践队在南水湖调研
从AIGC讲好乡村故事,到“村务听筒”服务民生需求;从智慧农业守护生态,到AI优化乡村治理,韶关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践团队以科技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展望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持久动能,让科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