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地方 -> 正文

服务地方

服务地方

【纵向帮扶】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心理健康教育学院携手举办资助育人“微光筑梦 情暖童心”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8 作者:向玲 林愉珺 潘碧琪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摄影

聚焦乡村儿童成长需求,深化资助育人成效,7月5日,韶关市新丰县沙田镇中心小学里暖意涌动——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在此共同开展“微光筑梦 情暖童心”资助育人活动。这场由学生志愿者团队主导实施的实践行动,通过心理疗愈、校家联动、政策宣讲三维发力,构建起覆盖学生个体、校园环境及家庭的多层次纵向帮扶网络,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筑牢根基,更以创新模式诠释了高校服务乡村教育的责任担当。

疗愈活动:用艺术为童心筑起心灵绿洲

“咚咚 —— 嗒嗒 ——” 在“以鼓为媒 倾听心灵”心理鼓圈活动现场,孩子们围坐成圈,手中的非洲鼓、低音鼓、金属乐器与木制乐器在志愿者刘骏杰的引导下,从生疏的单音节逐渐交融成充满活力的节奏乐章。志愿者们半蹲在孩子中间,用眼神呼应着鼓点的起伏,让沉默的孩子在集体韵律中悄然敞开心扉。

随后的“绘画团体疗愈”活动里,画纸与明信片成为情绪的“翻译官”。孩子们用色彩勾勒家园轮廓、用线条倾诉成长烦恼,心理健康教育学院教师占丹玲则以“这幅画里的阳光为什么总在山顶?”“你想给房子加一扇向哪边开的窗?”等温和提问,引导他们解读自己的画作密码。当一个男孩指着画中“藏在云朵后的星星”说“那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城市”时,在场志愿者瞬间读懂了乡村儿童特有的思念表达方式 —— 这种非语言的情感疏导,为留守儿童搭建起安全的心灵释放通道。

精准对接:从校园到家庭的立体帮扶网

活动不止于课堂互动,更着力打通“校 - 家 - 社会”的协同壁垒。微光志愿服务队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将价值引领融入关爱行动:“致敬抗战英雄 爱心筑梦未来”课堂上,本地抗战故事与孩子们的家乡记忆产生共鸣;“古韵润童心 史语筑未来”活动中,唐朝茶俗、古文字演变等知识,让乡村孩子触摸到文明的温度。

为让帮扶更具针对性,志愿者与班主任开展深度座谈,逐一梳理学生在学业焦虑、亲情缺失等方面的共性问题;随后跟随老师入户走访,在昏暗的堂屋里、堆满农活工具的院落中,用“我当年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的亲身经历,向家长详解“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原来读大学可以先上学后交钱?” 一位父亲摩挲着政策手册的样子,让志愿者深刻体会到信息畅通对乡村家庭的意义。

政策下乡:让资助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大叔,中职免学费政策不限户籍,您家孩子明年就能申请!”沙田镇市集上,志愿者们举着政策图解手册,在流动宣传点前为村民答疑。针对“低保家庭能不能领助学金”“助学贷款利息怎么算”等问题,他们既拿出教育部文件原文标注,又用“就像先借种子播种,收获后再还粮”的比喻通俗解释。

两天时间里,志愿者们的笔记本记满了村民的诉求:“想知道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渠道”“希望了解职业教育升学路径”……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需求,将成为两学院后续优化帮扶方案的重要依据。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说:“政策宣传不是发传单,而是要让每个有需要的家庭都明白 —— 教育公平的阳光,不会落下任何一个孩子。”

此次“微光筑梦 情暖童心”活动,通过纵向帮扶机制将单次关爱转化为长效行动:心理疗愈关注当下情绪,政策宣讲着眼长远发展,校家联动则打通了资源落地的“毛细血管”。这种由高校跨学院协同、受助学子反哺乡村的模式,不仅为沙田镇的孩子们点亮了心灯,更探索出一条 “资助育人 - 实践育人 - 社会服务” 的闭环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