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冬日的暖阳温柔地洒落在韶关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蔡志明楼,为其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在这座充满学术氛围的一楼智慧课室内,一场关于自然奥秘的深入探索和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与地学旅游人才培养的深层对话——第五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暨2024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大会主题分论坛《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与地学旅游人才培养》,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自然保护领域的实践者,围绕自然保护地的科学解说和地学旅游领域的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讨,以提升自然保护地的解说水平和地学旅游的专业能力,促进地学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坛由东华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福生召集,会上讨论的五个主要论题分别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学人才如何培养?丹霞地貌的演变过程。地球科学解说如何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地理野外考察与研学导师培养路径如何走?旅游地学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1.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学人才如何培养?
第一个议程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绪教教授分享《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学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张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旅游地学专业创办10年的发展历程,随后解析了旅游地学赋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逻辑,紧接着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学人才培养的探索。张教授引用毛主席的话强调“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旅游地学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2.丹霞地貌的演变过程
第二个议题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分享《从丹霞山“阳元石”的形成看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兼议地学旅游中的问题》。李教授首先点明了地学旅游研究的内容应当是地貌学而非地形学,其次提出了地学旅游解说具体应该讲解地貌的哪些方面,包括现象、成因、规律等,并以“阳元石”的形成为案例讲解了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等。最后李教授还指出了地学旅游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强调要始终坚持地学旅游的科学性、纯洁性,对地学旅游导游的地学功底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展望了地学旅游AI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3.地球科学解说如何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
第三个议题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旅游研究院院长陶犁教授分享的《地球科学解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陶教授首先提出了新时代文旅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指出新时代文旅发展的特征,包括文旅产业的时空上拓展、旅游需求个性化发展、文旅消费空间重构等,随后指出地学旅游人才培养要以地球科学为学科基础,以旅游现象与地球系统的作用关系和过程为核心,围绕新时代培养创新旅游人才的总目标,依据地域和学科特色,培养支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专业人才。

4.地理野外考察与研学导师培养路径如何走?
第四个议题是由高校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邱维理副教授分享《浅谈地理野外考察的教育价值与研学导师的培养》。邱教授首先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任务与方法、地理野外考察与核心素养培养三方面分析了地理野外考察的教育价值,随后指出了地理研学导师的主要构成、扮演的教育角色与担任的任务、培养的要点等,强调了地理研学导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希望研学导师与学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5.旅游地学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第五个议题是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张忠慧分享《地学旅游如何贴近大众(有仙气、接地气、聚人气)》。张老师首先解释了地学旅游的概念范围,随后指出地学旅游正在成为热点,就地学旅游的发展现状、重点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讨论,并提出了地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最后号召广大学者、教育工作者、旅游工作者等共同努力,种好地学旅游之花。

6.生态茶园解说系统设施构成及游客满意度评价
第六个议题是由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闽江学院潘辉教授分享《生态茶园解说系统构成及游客满意度评价》。潘教授从生态茶园解说价值入手,逐一介绍了福建千亿产值茶产业、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地武夷山、丹霞地貌对武夷岩茶独特品质的作用、岩茶丰富的文化与工艺、科技赋能生态茶园,探讨了生态茶园解说系统的构成,并详细介绍了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解说满意度分析及差异分析等。

7.旅游地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七个议题是由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东华理工大学杨庆坤副教授分享《旅游地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杨教授首先分析了开设旅游地学专业的院校的特点,接着从内部、外部等多方面因素剖析了旅游地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旅游地学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本次论坛的最后,召集人郭福生教授总结了论坛取得的成果,指出此次论坛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更为自然保护地科学解说的发展和地学旅游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时引用毛主席的话同与会者共勉:“我们的事业一定要成功,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地学旅游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