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地理学院围绕“立足粤北、服务广东”的办学目标,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基本技能养成和核心素养达成,着力于“一个引领”(即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三课(即课程、课堂、课改)一体”“三位(即三模块、三层次、三融合)一体”为抓手,强化“每日一督”等五个“一”制度,不断完善“四级教学督查”体系和“五级信息反馈”机制,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在红色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创新、地方合作等方面形成专业特色。在学校对学院的年度考核中,学院连续多年居于前列。学院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创建单位并顺利通过验收。学院曾获全国高校共青团“活力在基层”优秀称号。
红色教育:结合韶关丹霞地貌和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红色资源,以《广东旅游资源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接待业管理》《普通地质学》《地貌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等课程为重点,创建课程和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在完成课程实习实践的同时,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形成地方特色。

教学管理:依托课程教学团队,倡导课程、课堂与课改“三课一体”,推行课堂对分、教考分离改革;常规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行课程思政教师和课程全覆盖。严格落实学校“三全两多六贯通”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学院“主管领导-分管教学领导(院督导组组长)-系主任(院督导员)-教师”的四级教学督查体系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督导员)-分管领导(院督导组组长)-主管领导”的五级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教学管理“每周一学”“每日一督”“每节一查”“每期一评”“每课一思”等制度,并形成特色。
实践创新:依托校内与校外两个平台、两类资源,构建了三模块、三层次、三融合“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与丹霞山、庐山、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韶关市第九中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并在地理师范技能大赛、地理学科类竞赛、导游风采大赛、茶艺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暑期“三下乡”、科普研学、青年志愿服务、大学生云支教、中小学义教、专业课程野外考察等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在“义教队”志愿服务基础教育和科普实践、南粤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韶关旅游地理文化宣讲等方面,形成特色。

地方合作:坚持“地方所需,韶院所能”,整合我院学科师生力量,设立“博学讲堂”,提高师生技能和素养,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师-生合作,在基础教育教师技能培训、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粤北旅游资源普查、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等方面,凸显学科和专业优势并形成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