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旅地风采 > 正文

【党员风采】我的援疆支教故事:跨越 3000 公里的教育旅程

发布日期:2025-06-03     作者:陈紫绮     点击:

一直以来,成为支教队伍的一员都是我的心愿,此前学校发布的援疆支教通知中,地理科学专业多次不在范围内,直到这次看到岗位需求里出现了熟悉的专业名称,我没有丝毫犹豫,果断报名,成为了广东省第六批大学生援疆支教队的一员。出发前,面对即将跨越 3000 多公里的陌生土地,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更多的是对支教生活的期待。

一、课堂上的积分小世界:用奖励点燃学习热情

我承担的是地理和小学科学教学任务。初到课堂,为了让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我设计了一套积分机制: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都能获得贴纸,五个贴纸可以兑换一张小奖状,集齐三张小奖状就能换取一张烫金大奖状,最终凭大奖状可以在我这里兑换铅笔、笔记本、绘图工具等学习用品。

这套机制很快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后排的娜伊莱总是把贴纸整齐地贴在课本封面里,有一次她攒了两周的五个贴纸来换小奖状,说:"我想赶紧攒够大奖状,换彩色笔,这样就能画出许多美丽的画了。" 孩子们对积分的热情,让我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让我更有动力把课堂设计得更加生动。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教学,每周的教研组研讨会我都会认真参加,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如何将课本知识与新疆的本土特色结合,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异乡生活:温暖从不缺席

刚到新疆的第一周,高强度的教学任务就让我有些吃不消,一周 22 节课下来,嗓子彻底哑了。但让我感动的是,身边的人很快向我伸出了援手。支教团的伙伴们给我送来了胖大海,办公室的老师炖了冰糖雪梨送到我手里,还有维族同事拿来了川贝枇杷膏。得知我不适应干燥的气候,远在广东的家人寄来了加湿器,当地的老师告诉我在宿舍放一盆水可以缓解干燥。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关心,让我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这里好好教学的决心。


三、多元活动:在交流中架起文化桥梁

除了教学,我们支教团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在海棠文化节和庆祝 "五一" 国际劳动节的职工文艺晚会上,我们穿上少数民族的服饰,表演了《山路十八弯》,鲜艳的服饰、动人的歌声和热情的舞蹈,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也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为了推广普通话,我们主动承担起教维族老师普通话的任务。每一次课堂上,老师们都认真练习发音,从平翘舌的区分到词语的连读,大家都学得格外用心。看到他们通过努力顺利通过普通话考试,我们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

我们还组织了广东和新疆中学生书信往来活动。两地的孩子们在信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家乡的文化,有的广东学生在信中询问新疆的沙漠和草原,新疆的学生则好奇广东的大海和高楼。一封封书信,成为了两地学生了解彼此的窗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汉服游园会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穿上汉服,向当地的师生介绍汉服的历史和文化,一起体验投壶、射箭等传统游戏。孩子们穿上汉服时的惊喜和兴奋,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也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校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经常表扬支教大学生为学校带来的新活力。但我们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地师生的支持和配合。

来到新疆的这段时间,我收获了太多感动和成长。孩子们的淳朴友爱、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文化交流中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支教的意义。我相信,这段援疆经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我也会继续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努力书写更多温暖的教育故事。

版权所有: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办公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大学路韶关学院旅港楼三楼

联系电话:0751-8120241

邮编:5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