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起始于1958年韶关师范专科学校政文科,2016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日趋优化,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教授4人,副高职称15人,教师中博士和在读博士22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90%。专任教师队伍中,广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人、广东省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人。学院注重抓好抓实师风建设,涌现出一批受学生喜爱的模范教师,其中南粤优秀教师1人,“韶关学院首届十佳授课教师”1人,“教坛新秀”2人、“十佳青年”教师2人、韶关学院“鑫金汇品德奖”获奖教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同时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理论宣讲,发挥社会思想引领作用,不断扩大办学社会影响力,我院有1位教师为广东省教育系统理论宣讲团成员,近10位教师为韶关市宣讲团成员,多次参加市委组织重大宣讲活动,并获得“广东省理论宣传先进个人”“百名南粤党员教育优秀讲师”“ 广东省优秀党史宣讲员”“韶关市基层理论宣讲能人”“韶关市十佳宣讲员”等荣誉称号。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现有 “思想政治教育”校级重点学科(攀峰学科)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实践研究”校级重点科研团队。学院依托广东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基地,瞄准区域发展与建设的需要开展研究,已有多项调研成果获得政府部门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设有韶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研究中心,学院依托研究中心,多次举办区域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学院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推进教学改革,获得南粤优秀思政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优质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网络课程5门,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四门课程已建成全国性共享慕课。近五年教师在省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近20项。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市校共建马院,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20多项、市厅级课题40多项。在《政治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权威刊物及其它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近30部,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7项,广东省高校优秀德育论文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两个本科师范专业,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约540人。学院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既胜任中学思政课、历史课教学、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中学教师,又胜任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宣传、管理服务、思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学生考研录取率在15%以上,许多学生被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去向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就业对口率达90%,多次获得学校考研“突出贡献奖”“就业创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了数千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教育战线及党政机关的骨干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特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服务社会为抓手,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为服务粤北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和人才支撑,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创业型大学贡献马院力量。
数据截止为2025年8月31日
版权所有: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 联系电话:0751-8122997 传真:0751-8122997 邮编:5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