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商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理论学习与党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以精准筑牢方向、精准把握规律、精准识别需求、精准匹配资源为切入点,提高党课育人的政治高度、情感温度、场景广度、供给准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通过理论宣讲、现场教学等方式讲深、讲透、讲活,从而激发党员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精准筑牢方向,提高党课育人政治高度
政治方向是淬炼党性第一位的问题。商学院在推进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市委党校的老师请进来让同学们感受粤北的红色烽火岁月,把党员带出去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筑牢党员的理想信念,源源不断地输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伟力,引导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引导党员旗帜鲜明地跟党走。

精准识别规律,提高党课育人情感温度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商学院邀请了中共韶关市委党校文化与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文豪立足韶关本土的红色历史,以《工农红军在韶关》为题给学院的学生党员上了一堂接地气、触人心的生动党课。文豪老师聚焦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韶关的革命历史,重点讲述了南昌起义军余部、红四军、红七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队伍力量,于风雷激荡的革命岁月之中,在韶关掀起那一浪又一浪的革命高潮。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革命故事、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役场景,交织成一段段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党课直抵党员内心深处,深深地震撼了大家的心灵,实现了把淬炼党性的“大文章”融入到可感受可体会的“小故事”里,提高了党课育人的情感温度,在听课党员的内心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精神共振和情感共鸣。

精准识别需求,拓展党课育人的场景广度
为了精准识别、主动聚焦青年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需求,商学院通过座谈、访谈等调研,充分了解党员受教育的需求,并主动把各类活动引入社区空间开展“场景式”党员教育,把原本单一的生活空间功能,因地制宜把它打造成为既有鲜明党建元素,又有浓厚专业文化的“红色堡垒”,在社区党建文化长廊里开设红色课堂,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搬入学生社区,使之成为“理论学习在社区、价值引领在身边”的党建、思政文化阵地,切实拓展党课育人的场景广度。

精准匹配资源,提高党课育人供给准度
为了让党员充分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深远意义,商学院积极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带领党员来到罗坑镇大窝山茶园。大家在茶园里见到了获得首批“南粤新乡贤”荣誉称号、曾任广东省税务局第三分局副局长的黄桂祥。作为土生土长的罗坑人,黄桂祥20多年来利用节假日投身到家乡的产业扶贫中,带领村民成功打造出“雪花岩”“猴采红”“仙塘红”等茶叶品牌,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黄桂祥在茶园里结合茶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产业发展等方面内容向同学们诠释了自己返回家乡深耕茶产业的初心使命,还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了发生在罗坑镇的红色革命故事。他语重心长地跟学生党员说:“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上;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我今后将携手更多乡贤,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竭诚尽智、再立新功”。


“以前都是党支部书记在课室里给我们讲党课,现在不仅在校内能真切地感受粤北工农革命那段烽火岁月,还能把党课搬进茶园里接受‘沉浸式’的教育,我觉得这种党课接地气、激荡人心,体验感很强,非常生动!”
运用“四精准”的思维,商学院将主题教育与淬炼党员党性结合,搭建起党员教育的“大课堂”,全面引导党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推动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干中淬炼党性,在担当中践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