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大四本科生,2024年9月,我和同学们来到了广州市新滘中学实习。在此之前,我们在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完整参与了一年对分模式下的教学法课程和活动,比如《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新教学理论研讨、师范教育研习等。
老师用四元流程来组织专业课教学,回想起来,这样的课堂轻松愉悦,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被积极调动,课堂的参与度非常高,是真正做到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课堂。
当我来到实习学校,我需要自己面对初中学生,着手尝试设计不同课型下的对分课了。在公开课前,我每周为七年级上一节音标课,已经上了五节课。尽管我初上讲台慌慌张张,不能及时组织语言,不过,有学生说我上得好,他们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但是,准备阅读课的公开课则是“另一个故事”。它关乎我遇到的迷茫、失望、怀疑、反思、调整和成长。
1.无头绪的准备
我在接受公开课的挑战之后,与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新滘中学许红春级长商量上课的时间,最终决定上九年级第五单元的阅读课Surprises at the Studio。
确定课型之后,我立刻翻看了Unit 5的单元主题,研读文章。我没有太多的头绪,只是看着课文发呆。许老师说,你怎么一直看着课文发呆,应该要看看教参,在网上搜索一些资料。所以,我就开始看教参、在网上找课例。获得了一些思路之后,我就抓紧时间开始做了。
2.实践的试金石
试课的课件,我主要是按照教师参考书上面的教案进行设计,把内容囫囵填进去,比较常规,但是自己又没有更好的思路,所以就先按这个进行了设计,之后,就匆匆忙忙地进行了试课。
试课的效果,就是我很难把控时间。我讲得太多,给学生独学时间太少,他们热情不高,说我的这节课比较平淡。有同学说“觉得困”,也有的同学说“讲得太快了”。
我把我的课件和试课视频发给了区主任、许老师和刘老师。许红春老师建议我要用全英授课。韶关学院刘桂芳老师则说我的读中环节、细节阅读是“碎问碎答,属于较传统的讲法”,比较拖沓。她还指出了我一个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即我目前的教学状态跟我在上学的时候的状态差了比较多,现在我对学生可能会有一种不耐烦的表现。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陷入了自我怀疑,哭了两天,对自己感到很失望,现在想起来还是会眼眶湿润。
刘老师建议我直接用实习老师郑泽宜的课件思路,因为那是一个经过教研设计的、自上而下的阅读“结构法”讲授。我更加怀疑自己了。我花了大半天时间,看了泽宜的课件,发现我不太理解“结构法”,并且没有了动力。
3.艰难的重塑
刘老师微信说:“如果改不了,也不要着急,怎么想就怎么讲吧。”我询问新滘中学许级长和区花英主任,决定还是在我自己的课件上作出修改,即使不太好,但是我也尽力去完成我自己的思路。这个决定我不确定是对是错,但给了我一些动力去弥补自己的课堂。
回顾反思,我认为试课的设计有以下问题:
(1)“三轮对分”目标太高,内容太多,学生会有疲惫感;
(2)读中环节的细节阅读问题太多,学生一次性完成的难度大,一问一答的形式比较单调;
(3)读后环节中的对分没必要设置,因为前面已经呈现过“故事山”相对应的文中大意了,所以这里的意义不大。
试课后过没几天,就要正式公开课了。由于我被传统的教学思路所束缚,我自己很难想出一个新的教学设计,所以我自己挣扎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打算问问老师们的建议。经过了三版的修改之后,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部分设计了看电视Quiz show的情境,加进故事三要素;
(2)降低读中环节的问题链,题目从8题减少到4题;
(3)为读后环节设记一个采访,学完文章可以输出;
(4)将原本不太成型的对分确定了下来,一共两轮。第一轮对分是读中环节,读文章,完成问题链;第二轮对分是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一篇记者对主人公Angela的采访。
4.尽量周全的准备
我做完这些工作之后已经是星期天下午16:30,第二天上午就是公开课。我抓紧时间回到了学校,去公开课的教室练习。在练习期间我对课件做了微小的调整完善,快速设计了一个板书。
我对着逐字稿一直练,录了几次视频,选了一稿发给老师,终于回宿舍了。在凌晨12:45分的时候,我调了一个闹钟,打算1:00起床写教学设计,但是实在太困了,没坚持住,继续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起来做了一个教学设计,就去上课了。因为公开课在第五节课,我利用第4节课的时间在办公室,不断练习,熟悉上课流程和教师用语。
5.从紧张到自信的蜕变
这是我第一次站在九年级学生的面前,负责一堂重要的阅读课。上课前,我心里不免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唯恐自己的准备不足。但是老师都非常支持我,一直鼓励我,这些正面的能量让我又有了勇气。整个教学过程大多数时间都比较流畅。下课之后几个同学围上来,称赞我上得好,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相信了!
教学的路上未必一路生花,纵然再美的人生,也会有困难艰辛。在对分课堂里,老师要从“传递知识的商贩”转变为“知识学习的编舞者”。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与在校时的“无生试讲”非常不同,需要考虑学习的支架、建构、互动和情感,练习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我已经顺利完成了从0到1的尝试!
最近我收到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学府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准备就读英语教学研究方向的专业。我深信,我在对分上学习和实习的宝贵经历丰富了我的教育理论储备,为未来在教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更有信心面对教学及学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