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丹竹苑“名师讲堂”第17期|“人”的现代性之思——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几个讲话文本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23 发布者:李好 浏览次数:

10月16日晚,一场以“‘人’的现代性之思”为主题的讲座在丹竹苑党员活动室举行。长沙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刘新敖副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围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的几个关键讲话文本,与师生们展开了一场跨越历史与思想的对话,现场座无虚席,氛围浓厚。讲座由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林蔚轩主持。

讲座精华:从“延安讲话”到“人的维度”

刘新敖副教授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逻辑起点,梳理了“人”的现代性在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中的演进脉络。他指出,延安讲话将文艺锚定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基石上,标志着“人”从五四时期对个体解放的追逐,转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集体认同——这是一种扎根现实土壤的现代性实践,强调文艺作为“人的精神建设”的工具,需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接着,他以改革开放后的“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等讲话文本为例,剖析“人”的现代性在市场化、全球化浪潮中的新特征:个体表达的多元化与精神困境的交织。“当我们将文本置于历史语境中会发现,‘人’的现代性始终与‘时代之问’紧密相连。”刘新敖副教授通过具体文本对比,引导师生思考:“当代文艺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回应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这需要我们既超越工具理性对人文精神的挤压,又在创新中守护‘人’的情感与尊严。”

收获与回响:为文艺研究打开新维度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文传学子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通过刘新敖副教授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几个重要文本的梳理与解读,大家不仅清晰地看到了“人”的现代性在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的演变轨迹,更深刻理解了文艺创作与时代、人民之间的内在联系。许多同学表示,过去对“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此次讲座通过具体文本与历史语境的结合,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情感立场与创作方法。这场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激发了他们作为未来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唯有深入生活、共情人民,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

copyright 2024 韶关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大学路288号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箱:sgxywcxy@sgu.edu.cn 电话:0751-8120098

微博

微信扫一扫

关注”韶院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