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瞄准新一代信息产业的需求,以新工科建设、工程认证、科产教融合为重要手段,与中软国际密切合作并深度融合,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办学目标。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宽广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软件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经历软件系统规划、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维护和管理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能在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岗位从事软件设计、管理、运维等实际工作和初步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有开设课程的总学分为193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132学分、选修课学分61学分。毕业标准最低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126学分、选修课学分34学分。实施弹性修业年限制,本科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弹性修业年限为三至八年。预期达成的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能够灵活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理论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
3.具有较强的研究、设计和开发软件应用系统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复杂工程项目,胜任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工作。
4.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竞争力在各专业前列,既可从事软件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大中小型软件系统开发、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发等软件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软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技术管理及软件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采用“类别+模块”的形式进行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3大类别,每个类别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模块课程。主要课程有:C/Java/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项目管理、设计模式、微服务架构、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
(五)师资队伍
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士2人,硕士10人。骨干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10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分数均在90分以上,在学校历年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学生满意度在95%以上。
(六)教学条件
软件工程专业共享使用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实验中心实验设备价值5800余万元,场地面积5500余平方,拥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基地,占地600余平方,广东省工程中心——智能感知与大数据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地500余平方,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粤北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工程开发中心,广东省教育教学类省级重点实验室——信息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其中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基地,总投入超过1000万元。
云平台和云实验室(投入600余万元),平台拥有高性能浪潮服务器12台,磁盘阵列存储系统超100T,终端客户机400余台,桌面虚拟化平台、云管理软件等,占地1000余平方,可供教学、科研、软件开发使用,在校园内均可接入,共享其GPU的计算服务及存储系统的存储资源。
大数据实验/实训平台(投入120余万元),搭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平台,建立了网络攻防实训平台(第一期),投入80余万元,为学生学习最新最热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条件。
拥有4个国家级、省部级在内的各级校外实习基地(中软国际、传智播客、云畅通、人人康),对专业的实践形成了校内校外共存互补的立体实验实训实习环境。
(七)其他重要信息
近两届毕业生中有23人考上研究生,根据麦可思公司评价结果,本专业各项指标位居学校前列,初次就业率在97%以上,对口就业率在80%以上。学院连续八年被评为学校先进就业集体。毕业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认同度、满意度较高,普遍反馈其在工程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近4年,本专业学生发表EI检索论文2篇,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6项、省级17项,参加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以上共获奖100多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25项,省级一等奖36项。三盟科技、广东昆仑、中兴通讯、韶关普点等用人单位对录用的本专业学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工作中善于学习、任劳任怨,能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强,学习新知识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