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术与设计学院青年博士邢月以第一作者在人工智能领域顶尖期刊AI Open(JCR Q1,影响因子14.8)发表综述论文“AI-generated content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survey”。该研究是首次系统探讨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景观建筑领域应用、挑战与未来趋势的综述成果,填补了现有研究仅关注 AI 整体技术在景观建筑的应用却缺乏对 AIGC 深度剖析的缺失,为景观建筑从业者与 AI 领域专家搭建了跨学科研究的桥梁,推动景观建筑设计向“数据驱动 + 人机协同”的智能范式转型。
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作为融合艺术、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核心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设计需综合考量地理环境、生态气候、文化价值等复杂因素,兼具功能性与美学性双重要求。然而,传统景观设计长期受主观性主导,往往依赖设计者的个人经验与主观审美,其设计标准根植于感性认知,因而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与系统化的设计流程,设计周期冗长,效率低下。AIGC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景观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成为创新性的设计工具。此前研究虽关注 AI 在景观建筑的应用,但未聚焦 AIGC 的技术细节、场景落地路径及实践挑战。该综述针对这一研究空白,系统梳理 AIGC 在景观建筑领域的核心价值与实践。
本研究基于 AIGC 的核心技术如生成对抗网络 (GANs)、扩散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等,结合景观建筑设计全周期,明确其五大核心应用场景,覆盖从前期场地调研到后期运维管理的完整链条:基于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技术等的场地调研与分析;基于 GANs、扩散模型(如 Stable Diffusion)、变分自编码器(VAEs)等模型实现高效创意与可视化协同的设计概念与方案生成;多目标算法驱动精准迭代如Rhino Grasshopper 插件(Wallacei、Galapagos)的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工具,并结合 ControlNet 与 LoRA 模型微调的参数化设计优化;利用 i-Tree Eco 模型等的生态适配与智能决策下的植物配置与模拟;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LIM(景观信息模型)与 IoT 等技术的施工管理与运维,全周期智能协同。
研究同时系统梳理了 AIGC 在景观建筑领域落地的核心挑战,为技术实践提供警示。基于现有挑战,研究提出 AIGC 在景观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深入讨论了跨学科协作强化,技术全流程覆盖,数据支撑与算法优化,伦理法规完善等。
基于AIGC的LA设计流程
现场分析
图像合成
参数化建模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邢月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暨南大学的甘文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Philip S. Yu教授(ACM Fellow、IEEE Fellow,计算机领域H指数全球排名前十)。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第三作者为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本科生陈启迪,充分体现了美术与设计学院人才培养的扎实成效,进一步激发了校园科研创新活力,推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本研究获得广东省“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编号:2023WTSCX084)、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编号:2024A04J9971)以及韶关学院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的支持和直接资助。该研究成果是韶关学院在“景观建筑设计 + AI 技术”跨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为地方高校服务景观建筑智能设计产业提供了示范样本。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iopen.2025.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