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育纵向帮扶,补齐乡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短板,9月26日,教育科学学院师生团队赴南雄珠玑小学开展光源主题科普课,为该校学生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科学启蒙体验。
活动前,团队精心筹备教学方案与实验器材,确保课堂高效推进。课堂上,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陈可茵担任“科普小导师”,依托《光源》课件授课:从《阿凡达》发光植物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光源”;结合太阳、萤火虫、极光讲解自然光源特性,对比火把、油灯、电灯梳理人造光源发展,借随堂分类练习帮学生巩固知识;还以玻璃幕墙、月亮为例,辨析光源与反光物体的区别,纠正“能发光即光源”的认知误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
为让抽象科学原理更易理解,老师设计“点燃蜡烛”“细钢丝通电”两项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老师耐心指导学生观察蜡油燃烧发光的变化、记录细钢丝通电后变红发亮的现象,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光源发光需要能量”的科学规律,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提问,求知氛围十分浓厚。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仔细观察蜡烛
活动期间,团队还与珠玑小学教师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难点突破”“科普活动常态化开展路径”展开交流,就乡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补充、师生实践能力提升等议题交换意见,为后续深化两校教育帮扶合作、推动资源共享搭建桥梁。
此次科普课的开展,不仅为珠玑小学学生普及了光源相关知识,更在其心中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珠玑小学教师表示,此类专业科普活动有效丰富了学校科学教育内容,期待未来与教育科学学院开展更多合作,共同助力乡村学子科学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