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关于举办韶关学院第一届“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大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11/20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摄影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设“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精品思政课程的通知》《韶关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和《韶关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指引》等文件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数字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具有政治信仰坚定、专业素养扎实、创新精神突出的应用创业型人才,学校决定举办韶关学院第一届“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大赛。通过大赛平台,深化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理论认知与价值思考,创新AI技术支撑下的实践教学参与途径,激发青年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从“被动聆听”走向“主动表达”,以青年视角、数字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技术应用与创新风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AI赋能・思政铸魂・实践启新

二、活动目的

本次大赛以“深化理论认知、融合专业实践、赋能AI创新、彰显青年担当”为核心目标,坚持思政引领、能力培养与技术赋能并重,着力构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AI技术应用”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数字素养。具体目标如下:一是AI赋能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AI大数据分析、智能传播技术,推动思政理论与社会实际、地方文化精准对接,构建“理论-实践-再理论化”的认知升级路径,筑牢立德树人根基。二是深化跨域融合创新。依托专业课程,推动思政元素、AI技术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AI智慧课堂”三维互动,通过AI辅助项目化学习提升系统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三是拓展智能实践场景。借助AI生成式内容、虚拟仿真等技术,丰富实践成果表达形式,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从“传统模式”向“智能模式”转型,构建链条式育人路径。四是培育应用创业型人才。聚焦“思政为魂、创新为核、AI为翼、应用为径”导向,引导运用AI技术解决乡村振兴、文化传播等实际问题,培育兼具理想信念与数字素养的应用创业型人才。五是打造示范育人品牌。通过成果推广与评优,形成特色校园学风与实践育人品牌,推动四维融合的“AI+大思政课”模式创新,打造可复制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新范式,提升示范辐射效能。

三、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教务部

(二)协办单位

学生工作部、各二级学院

(三)承办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活动时间

2025年11月-2026年3月

五、成果类别与要求

(一)成果类别

1.实践报告类。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研究》和《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等思政课程,结合社会调研、基层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实践教学活动,形成调研报告等。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需详细注明调查时间、地点、方法、对象等基本信息,并附数据、图表等支撑材料。鼓励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调研分析,如理工科专业可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深入探讨社会问题,文科专业可通过文本分析、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方式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粤北非遗”“双百行动”“纵向帮扶”等实际中的应用,强调价值引领、问题导向、可行对策,体现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育人实效。

2.创新实践作品类。(1)“AI+思政”教学作品。紧扣思政课程核心知识点,融合韶关红色资源与专业特色,运用AI技术打造创新教学范式。教师组(精品思政课):成果形式为“AI辅助教学设计+智能课件+课堂实录视频”,时长45或90分钟。需融入AI互动教学工具(如智能问答系统、实时学情分析平台)、虚拟仿真教学场景(如红色遗址VR还原)等元素,体现“技术赋能-理论深化-价值塑造”的教学逻辑。学生组(微思政课):形式为“AI生成内容+演讲/纪录片/动画”,时长5-10分钟。可运用AI文本生成器设计脚本、AI绘图工具制作视觉素材、AI语音合成技术配音、AI剪辑工具优化呈现效果,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突出青年视角与技术创意。(2)经典诵读与演绎作品。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核心理论的理解为目标,聚焦《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节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等经典著作。通过创作与演绎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经典文本解读+青年价值认同”的教学转化。作品应紧密结合青年学生学习、生活、职业规划中的现实困境,将经典理论与现实问题解决思路有机结合。形式可包括音频诵读、舞台朗诵、微电影、短视频演绎等,要求内容准确、主题契合、情感真挚、形式得体,避免形式大于内容。(3)文创设计作品。以“红色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培育”为主题,围绕思政课程中相关教学内容,融合粤北地区红色文化、华南教育抗战史、粤北非遗与校园文化元素,实现“地方文化资源+思政教育理念”的视觉化转化。作品类型:AI生成漫画/插画集(不少于4幅,需附AI创作Prompt设计思路);AI辅助文创产品设计(含3D建模、智能配色方案);AI互动宣传作品(如思政主题H5、AI聊天机器人、数字藏品);AI编排音乐舞蹈(用AI作曲工具创作红色歌曲、用动作捕捉技术设计思政主题舞蹈)。核心要求:提交作品源文件、AI设计流程说明与版权声明,需体现原创性(可借助AI查重工具验证),突出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4)实践教学课件:针对思政课实践环节,提供“AI+实践”标准化教学方案,包含:AI技术应用目标、实践内容智能设计、过程性评价AI工具(如实践成果智能评分系统)、预期成效分析,需具备可操作性与推广价值。

3.实践项目类。旨在展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与育人成效,分为已实施项目与拟实施项目。(1)已实施项目:应提交项目方案(含背景、目标、实施步骤、资源保障等);实施过程材料(活动照片、学生反馈、AI生成的数据分析图表、媒体报道等佐证材料);项目成效报告(学生能力提升数据、教学质量反馈、社会影响等)。要求项目过程规范、内容扎实、成效显著,具备推广示范价值。重点鼓励体现校地协同、资源共建、文化融入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2)拟实施项目。应提交项目方案(含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实施步骤、资源配置);过程设计与预期成果报告。鼓励设计“AI+社会服务”“AI+乡村振兴”“AI+文化传播”等特色项目,要求方案科学合理、前瞻性强,具有创新性与针对性,能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指导价值与应用参考。鼓励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区域特色与社会需求设计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二)成果核心要求

1.思想性与导向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AI技术应用需服务于思政教育目标,不得偏离立德树人根本方向。

2.技术融合性与专业性。AI技术应用需与思政内容、专业知识深度契合,明确技术应用的学术依据与实践价值,体现“技术为体、思政为魂、专业为基”的融合逻辑,避免形式化、表面化应用。

3.原创性与规范性。成果须为原创,AI生成内容需注明生成工具与人工优化比例,引用他人成果或数据需规范标注来源;严格遵守学术诚信,禁止用AI工具抄袭、伪造数据。4.创新性与应用性。鼓励探索AI在思政实践中的新场景、新方法,成果需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如可转化为教学资源、社会服务项目、文创/科创产品),突出“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育人实效。

六、赛程安排

(一)宣传组织(2025年11月20日—12月4日):通过思政课堂、学院官网、AI相关技术讲座等形式宣传。

(二)初赛环节(2025年12月5日—12月15日):参赛团队于12月5日前提交报名表(见附件1),作品在初赛期间内提交,由任课教师或二级学院组织初评,重点审核思想性、原创性与AI技术应用合理性。

(三)复赛环节(2025年12月15日—12月25日):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晋级作品进行网络评审并确定入围决赛的团队名单。

(四)决赛环节(2026年3月1日—2026年3月10日):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可通过成果展示、现场答辩等多元形式,对决赛作品进行综合评审(具体形式另行通知)。

(五)公示与展示交流(2026年3月10日—2026年3月20日):获奖名单公示5天,举办成果展暨颁奖典礼,汇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集》,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库。

七、参赛要求

(一)参赛对象:全体在校学生(团队形式,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不超过2名);全校教师(可申报教师组教学作品、指导学生参赛或申报实践项目类成果)。

(二)提交要求:1.提交方式:大一、大二学生作品由思政课教师通过企业微信提交至教研室主任;大三、大四学生作品由二级学院统一提交至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老师(联系电话:13076234390)。2.命名规范:“老师姓名+思政课程名称+团队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如“张XX+原理+李XX+138XXXX1234”)。3.截止时间:2025年12月15日12:00,逾期无效。4.评审与管理:各单位需严格初审,核查成果原创性与AI技术应用真实性;参赛团队需遵守安全规定,涉及户外拍摄的参赛团队,需严格遵守学校安全管理规定,提前规避危险场景,确保实践过程中的人员与财产安全;组委会对参赛成果拥有非商业用途的展示、汇编、推广使用权,作者享有署名权。

八、奖励机制

(一)奖项设置:按成果具体类别分类设奖,涵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个等级。其中特等奖占比3%,一等奖占比10%,二等奖占比15%,三等奖占比25%。同步增设“优秀指导教师奖”“最佳思专创融合奖”两个特色奖项,其中指导学生荣获特等奖或一等奖的教师,直接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奖”。

(二)成果转化:所有获奖成果将纳入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库,供全校思政课教学共享复用。同时,学校将优先推荐获奖成果及相关团队,参与国家级、省级思政课展示交流、成果评选等活动,拓宽成果辐射范围。

(三)激励政策:学生的参赛经历及获奖情况,将全面纳入个人评优评先、综合测评的考核指标体系,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获奖学生团队及对应指导教师,可获得教研积分奖励,相关奖励将与教师职称评定、学生评奖评优等直接挂钩,充分激发师生参与积极性。

教务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