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位】
本专业定位为由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又相互交叉渗透的理科类专业,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优势又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努力办成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教科研成果多、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高、具有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国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金融、信息产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本专业预期达成的培养目标:
目标1: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了解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思想。
目标2: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和数据分析的思想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的能力。
目标3: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与人有效沟通并开展团队合作,灵活运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工程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目标4: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端正的政治立场。
【培养规格】
实施弹性修业年限制,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弹性修业年限为三至八年。按教学计划应修满不低于169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合格,且在德、体、美等方面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方准予毕业。
以OBE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毕业生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
2.文化素质:具有专业以外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修养。
3.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信息安全防护与软件编程能力;掌握数据分析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具有设计调查方案、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英语达到规定等级要求。
4.职业素质: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安全与软件开发、数据分析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技术跟踪与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5.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卫生习惯,具有敬业、爱业精神。
【课程体系】
本专业所有开设课程的总学分为224.5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136.5学分、选修课学分88学分。毕业标准最低总学分为169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130.5学分、选修课学分38.5学分。课程体系采用“类别+模块”的形式进行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3大类别,每个类别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模块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值分析、数学建模、计算机网络、运筹学、数据分析、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表1):
表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
序号 |
实践教学类别 |
实践教学环节名称 |
修读性质 |
学分 |
学时 |
|
1 |
课内实践 |
实验 |
独立实验课程 |
必修 |
1 |
1 |
课程内实验 |
必修+选修 |
11 |
||||
实训与实践 |
独立实践实训课程 |
必修+选修 |
9 |
|||
课程内实践实训 |
必修+选修 |
0 |
||||
军事训练 |
必修 |
2 |
||||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
必修 |
1 |
||||
实习见习 |
专业见习 |
必修 |
1 |
|||
毕业实习 |
必修 |
8 |
||||
论文(设计) |
毕业论文(设计) |
必修 |
6 |
|||
专业核心技能训练 |
专业核心技能训练 |
必修 |
3 |
|||
2 |
课外实践 |
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
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
必修 |
2 |
2 |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合计 |
44 |
|||||
实践教学学分占毕业标准最低总学分的比例 |
26.04% |
【师资队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等结构合理。师资队伍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4人,讲师5人,高级职称比例达56.25%;师生比1:12.6,正高师生比1:67.3,副高师生比1:25.3;博士5人,硕士10人,学士1人,硕士以上比例达93.75%;高层次人才11人;学科背景:基础数学5人、应用数学4人、计算数学1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人、软件工程1人、电子与通信工程2人。
【教学条件】
学校逐年加大教学运行和教学建设投入,“三个优先”制度落实到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先保障教学工作。学校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为大部分专业实验课程提供实验场所。此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所属的数学与统计学院实验室共有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包括数学建模实验室、数学师范信息化教学实验室、数据分析及应用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金融统计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实验室、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教师准备室等功能实验室。数学与统计学院实验室目前拥有计算机设备110余台,服务器8台,投影仪2台,触模交互式白板6台等,设备总值120余万元。
本专业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6个,分别是:广州泰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蓝盾信息安全股份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深圳深软新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昆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它们为每届本专业学生安排为期3-5周的综合实习,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他重要信息】
1. 学科建设:获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 教学成果:2017年-2021年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4项,省部级教学工程项目总数8项,省部级教改项目总数2项。
3. 学生表现:每年超50%以上的本专业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约有3%-4%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年均获得省级以上项目1项、校级4项;约有90%的学生参加“泰迪杯”数据挖掘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年均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7项。
【专业特色】
韶关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专业方向设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专业内涵和社会需求,开设了信息安全与软件开发、数据分析专业方向。
(2)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开设Web应用开发、数据挖掘、移动应用开发、网络安全攻防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3) 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数据挖掘、计算机博弈、程序设计、“挑战杯”、创新创业等科技竞赛,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攀登计划等科技训练项目。
版权所有:韶关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办公地址:韶关学院旅港楼四楼411
联系电话:0751-8120111 版权所有 © 粤ICP备140948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