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院学术水平和质量,推动学院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食品学院将举行主题为“学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双百行动’”的“岭南食品大讲坛(第25期)”。学院特邀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文锋博士/副教授主讲“昆虫蛋白,一种可持续的饲用、食用替代蛋白资源”学术报告、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杨美艳博士/副教授主讲“食源性致病菌噬菌体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应用与机制研究”学术报告,热烈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一、报告时间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14:40
二、报告地点
韶关学院明德区修德楼C103
三、报告内容
(一)主讲嘉宾: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文锋 博士/副教授
报告主题:昆虫蛋白,一种可持续的饲用、食用替代蛋白资源
报告摘要: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粮食、要蛋白,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效、环保、低排放的新型饲用、食用替代蛋白十分必要。其中昆虫蛋白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替代饲用蛋白之一。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广泛研究的食用、饲用昆虫等资源昆虫的种类,昆虫养殖的优势;关于黑水虻研究和产业化的最新进展;我国在黑水虻规模化养殖的现状及问题,黑水虻作为饲料原料名录与产品质量标准以及胡文锋教授团队最新的研究内容及进展。
(二)主讲嘉宾: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杨美艳 博士/副教授
报告主题:食源性致病菌噬菌体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应用与机制研究
报告摘要:在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峻的当下,噬菌体能够特异性地侵染并杀死细菌,有望成为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型手段。例如,在传统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噬菌体疗法已成功用于治疗某些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以及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为代表的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λ噬菌体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通常不会破坏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相较于广谱抗生素,能大幅降低对人体微生态的不良影响。因此,构建包括菌株保藏及其特性表征和遗传信息的噬菌体科学大数据库是发展应用的前提。团队前期针对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构建了特异性噬菌体资源库,并初步探讨了噬菌体在食品和对虾中的杀菌效果。同时,为了解析其宿主识别机制,预测宿主谱,通过结构蛋白的克隆表达和Pull Down实验等手段,揭示了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CA8/BA3/FR4的主要受体结合蛋白和受体蛋白。
四、主讲人简介
胡文锋,博士,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理学学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Ph.D.),生物源生物技术(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广东省灭活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科技咨询开发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昆虫学会资源昆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生理生化、微生物发酵工程的教学与科研,食品酿造、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研发推广和应用。二十多年前国内首创灭活乳酸菌(后生元)的研发,开发饲用和食用后生元制剂;十多年前开始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农业和食品加工副产物,生产昆虫蛋白和脂肪,作为可持续饲用和食用替代蛋白;十多年前开展蘑菇菌丝体制作可降解包装缓冲材料;上述三项成果在生物科技公司转化。发表论文1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60多项授权专利,其中4件欧美专利。获得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二、三等奖。
杨美艳,博士,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食源性致病菌的噬菌体替抗技术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同时开展昆虫蛋白、酵母蛋白等新食物资源的开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重点研发子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专项子课题、广州市重点研发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十余项,在食品、病毒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7项。
韶关学院食品学院(英东食品学院)
广东省粤北食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2025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