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届校学术委员会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发展的实际需要,致力于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和广大教师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与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中的作用,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五年来,校学术委员会有效履行了工作职责,在学校学术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届内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如下:
一、委员会建设情况
2017年6月26日,学校发布《关于公布新一届韶关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韶学院〔2017〕147号),标志着第五届校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校学术委员会由27名委员组成。根据工作需要,上一届校学术委员会下设三个专门委员会(教学专门委员会、科技专门委员会、人才专门委员会),并在各二级学院设置了学术分委员会,由校学术委员会统一领导、规范和监督。
2021年11月2日,鉴于杨相勇等5名委员因调离或退休未返聘等原因无法正常履职,依照章程第十一条之规定,经全体委员会议表决,决定免去杨相勇等5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1、支持学校完善学术治理体系
(1)支持学校出台《韶关学院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韶学院〔2020〕316号),文件对进一步完善我校学术治理体系、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定期召开学校学术委员会工作交流会。依据相关规定,我校定期召开学院学术委员会工作交流会,围绕如何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教授治学”中的作用,科研管理和科研奖励办法制订,学术委员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讨。
2、行使学术权力,履行学术把关职责
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公平、公正、公开地履行其在学校学术事务中的职责,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选拔及培养,科学研究等学术事务中充分行使了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有效促进了学校学术发展。据统计,第五届校学术委员会运行期间共召开校学术委员会议及各专门委员会议29次,涉及内容包含科研、人事制度审定,重点学科和申硕重点建设学位点遴选、项目评审推荐、职称评聘、人才评价、学术道德规范等事务的学术把关。主要如下:
(1)在遴选推荐各类高层次人才过程中把好学术关
校学术委员会对各类人才计划申报的候选人进行严格审议,坚持学术标准,确保人才推荐质量。包括审议推荐“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珠江学者岗位计划”(教育学、理论物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蔬菜学四个学科),“享受韶关市政府特殊津贴”(31人)等。通过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遴选、推荐、获批,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培育和建设。
(2)在学校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过程中把好学术关
自2018年学校开始自主评审高级职称以来,校学术委员会从讨论确定设立职称评审学科组,到研究学校职称评审方案,再到委托校学术委员会人才专门委员会复核职称评审申报材料,对于职称评审的全过程严把学术关。
还对职称评聘中的特别事项进行审核把关,包括审议关于2019年具有博士学位专业技术人员认定中级职称事项以及讨论青年博士教师引进培育问题,研究二级教授推荐人选,审议申请低职高聘人员资格等。
(3)在遴选推荐各类科研项目过程中把好学术关
审议我校限项申报的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高校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等的推荐名单;审议历年校级科研项目拟立项名单等。
(4)在遴选推荐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位点过程中发挥审议把关功能
2017年10月17日,审议通过了7个市校共建重点学科和22个校级重点学科,启动第四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2020年3月18日,遴选确定了第一批申硕重点建设学位点。通过这些工作整合了学科建设重点方向,对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及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5)在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把好学术关
为加强师德建设,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着力推进学术道德的长效机制建设,将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始终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上一届学术委员会按程序对我校共两起涉嫌学术不端行为事件进行了调查,其中一起认定为不当署名、严重科研失信,另一起为未发现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始终秉持程序规范、事实清楚、不枉不纵的原则进行,所形成的认定报告经校长办公会议、党委会议审定后,按要求进行了反馈。
同时,学术委员会教学专门委员会依托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对学校教、学、管等涉及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要素进行全方位日常质量监控,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确认并督促整改。把培育良好教风、学风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
学术委员会公平、公正、公开地履行职责,对于推进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维护学校学术声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1、校学术委员会对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方面的指导作用待进一步加强
第四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效不够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未能对建设过程开展及时、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2、秘书处的工作待加强
校学术委员会例会制度、年度报告制度、会议记录、以及会议纪要等方面工作未完全按要求执行到位。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
202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