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学专业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系统的教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人才。毕业生能胜任中小学校、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相应的教育产业公司或集团、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公司、部分教育咨询公司等单位或机构的工作,部分学生可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5年左右预期具备并实现以下职业能力与成就:
目标(1):热爱教育,遵守专业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职业认同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目标(2):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能将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融会贯通并指导教育实践,能敏锐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效支持、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能科学规划与实施教育活动,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目标(3):具备德育为先的理念,能综合利用学校、家庭资源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建立良好班级秩序与营造良好班级氛围,能有效实施班级管理工作称职的班主任。
目标(4):具备发现与反思教育现实问题,并运用恰当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承担学校教研和课程开发任务,并形成研究成果,成为能胜任研究工作的教研型教师。
目标(5):具有交流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能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与趋势,并将其融入自身实践;能根据教育发展趋势与职业发展需求主动更新、优化和提升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逐步成长为教育专业人才。
二、毕业要求
1、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学会教学
(1)学科素养: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3、学会育人
(1)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综合育人: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4、学会发展
(1)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立足粤北地区、面向广东省域,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综合素质优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素养,具备学前教育教学需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教育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前教育学校、托幼机构、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以及其他儿童相关的社会服务领域,胜任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或从事幼儿教育产品研发与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左右预期达成的培养目标:
目标1(师德修养):政治思想素质高,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保教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专业理想和爱岗敬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以幼儿为本,依法执教,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目标2(保教知识):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扎实;熟练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原则与要求;全面掌握科学保教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等;能熟练地综合运用保教知识解决问题。
目标3(保教能力):在准确解读和评价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熟练设计、实施与评价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保教结合,支持每一个幼儿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目标4(育人能力):根据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的特点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具备较强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能胜任班主任的工作;熟练掌握综合育人的规律和方法,积极开展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支持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协同育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目标5(发展能力):形成较强的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能结合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反思保育和教育实践及管理问题,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二)毕业要求
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幼儿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学会教学
3.保教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4.保教能力: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规范性文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实施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活动评价分析能力,并依据评价结果指导幼儿的发展。
学会育人
5.班级管理: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安全、良好班级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营造尊重、平等、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为人师表,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6.综合育人: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理解环境育人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综合教育价值,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和改革创新意识。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前教育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立足粤北地区、面向广东省域,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综合素质优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素养,具备学前教育教学需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教育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前教育学校、托幼机构、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以及其他儿童相关的社会服务领域,胜任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或从事幼儿教育产品研发与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左右预期达成的培养目标:
目标1(师德修养):政治思想素质高,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保教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专业理想和爱岗敬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以幼儿为本,依法执教,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目标2(保教知识):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扎实;熟练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原则与要求;全面掌握科学保教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等;能熟练地综合运用保教知识解决问题。
目标3(保教能力):在准确解读和评价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熟练设计、实施与评价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保教结合,支持每一个幼儿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目标4(育人能力):根据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的特点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具备较强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能胜任班主任的工作;熟练掌握综合育人的规律和方法,积极开展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支持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协同育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目标5(发展能力):形成较强的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能结合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反思保育和教育实践及管理问题,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二)毕业要求
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幼儿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学会教学
3.保教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4.保教能力: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并依据评价结果指导幼儿的发展。
学会育人
5.班级管理: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安全、良好班级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营造尊重、平等、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为人师表,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6.综合育人: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理解环境育人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综合教育价值,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立足粤北、面向广东,致力于培养体魄健康、人格健全、教育理念先进、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过硬的“一专多能”型小学教师。
毕业生在未来5年预期达成以下目标:
目标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和专业伦理,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较高的小学教育职业认同感。
目标2: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开放的教育视野,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小学语文或数学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目标3: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能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活动,能组织少先队与社团活动。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教学改进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能主动进行自我评估、设计与规划。
(二)毕业要求
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感;自觉遵守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依规执教,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2.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立志长期从教,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和责任心,能够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
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掌握小学语文、数学等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小学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知识体系及其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与小学生有关的认知、情境、技术等学习科学相关知识。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语文、数学等各学科与小学生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4.教学能力:能够依据小学语文、数学等各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该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具备小学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实践经历和积极体验,掌握完成该学科教学的表达、组织、简笔画、板书等教学技能,具有初步的课堂导入、情境设计、课堂引导与调控、作业布置与批改、复习与测验等能力,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将德育放在教书育人首位,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学会组建班委、少先队并指导班队干部开展班集体的组织、建设、管理等工作,具有与家长、社区等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和协作的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具有班主任实践经历和体验。
6.综合育人: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熟悉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养成教育。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并掌握有关教育方法,有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实践经历。
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专业赢得尊重的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具备自我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理解反思的价值,具有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能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群体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具有团队合作学习或研究的经历与积极体验。
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粤北、面向广东、辐射全国,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研究方法,熟练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备娴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及自我职业发展规划能力,能够在中小学及各类教育机构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教育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中学教育工作者。
本专业毕业5年后的学生,预期实现以下目标:
1. 师德高尚,情怀深厚
热爱祖国和教育事业,坚定教育理想信念,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对教师职业具有崇高的荣誉感和价值感,依法执教,严守教师道德底线,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 知识扎实,技能娴熟
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必备的相关跨学科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良好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能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掌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规范,能参与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能组织和统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3.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关爱学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五育融合,在实践中将心理学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有机结合,具备组织与开展班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能力。具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的意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 终身学习,善于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紧跟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具备反思意识,富有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題,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校内外教研活动开展专业交流,持续提升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理解心理学与生理学、哲学、数学等学科的联系。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心理学及相关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心理学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和技能,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心理健康学科在育人活动中的价值,初步掌握在教书中育人的途径与方法,能够有机结合心理健康学科教学开展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参与适合学生成长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具备终身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理解自我反思在个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意识。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理解心理健康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作用,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和技能,参加小组学习、社团活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广东、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培养思想品德好、社会责任感强、兼具技术素质和艺术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在数字媒体相关行业从事动漫游戏、前端设计、电脑动画设计、影视特效、多媒体出版物、平面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程实践,能够具备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成为胜任交互媒体、影视节目制作与传播、动漫游戏设计与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预期达成的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德才兼备,爱国爱家,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
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与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
4.具有团队精神、组织沟通能力,能够在项目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5.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成以下13个方面的能力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工程问题。
3.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数字媒体产品,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5.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7.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承担的责任。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0.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1.沟通:能够就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3.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