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孔子如来
【出版信息】孔子如来/鲍鹏山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B222.25/174
【内容简介】“孔子三来”系列,是收入鲍鹏山作品典藏集中自成体系的三本,分别是《孔子原来》《孔子如来》《孔子归来》。本书是其中的第二本,《孔子如来》,鲍鹏山代表作。是一部对孔子言论的分类解读随笔,是一部阐发孔子思想现代价值的普及读物。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写作特点:一、以学术根底为基础,无一句无来历,所述均有史实依据;二、力求价值观正确,有深切的现实关怀,有鲜明的是非观念;三、清醒的头脑,独到的思辨,短小的篇幅,通达的观察,活泼的语言。学问好的人很多;能把好学问讲得明白、通透的人,不多——鲍鹏山教授就是其中一位,而且,也是能打通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位。
【书名2】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出版信息】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王晓明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K825.6/248=X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鲁迅本身”,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书名3】鲁迅的饭局
【出版信息】鲁迅的饭局/薛林荣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K825.6/12-73
【内容简介】在林林总总的鲁迅研究专著中,这本《鲁迅的饭局》显得十分特别,全书以时间为顺序,并运用小品文的形式,详细记述了鲁迅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深挖并撷取史料中相关部分,梳理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勾勒出鲁迅在文学史之外,更为真实更为立体丰满的文人形象。同时以鲁迅为原点,辐射当时的文学大家甚至文学事件,为读者展现了身临其境般的民国生活现场。读者可以从中窥见大先生的真实一面,也能感受民国时期的真实社会风情,更能对现代文学的作家作品有一些了解,是值得品读的匠心之作。
【书名4】明暗之间:鲁迅传
【出版信息】明暗之间:鲁迅传/(日)丸尾常喜著,陈青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K825.6/12-74
【内容简介】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以及克服这些痛苦后展现出的伟大、坚毅。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线索。作者通过叙述鲁迅生活场景的变迁以及随着变迁遭遇的时代事件,讨论这些时代事件如何改变了鲁迅的内心、催生了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
【书名5】 梁思成林薇因与他们那个时代
【出版信息】梁思成林薇因与他们那个时代/岳南著,长沙:岳麓书社,2022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K826.16/54-5
【内容简介】梁思成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此书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止,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身边朋友的生命历程,深入刻画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风骨。比如苦心孤诣的梁思成,一生都致力于守护中国古建筑;更令人动容的是,才华横溢的林徽因在困境中的坚忍和永不熄灭的热忱。作者还以当代视角多方求证,对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之谜,林徽因与冰心、凌叔华之间的是非情由,傅斯年与陶孟和、吴文藻等人的学术纷争等等,做了深入探究,使历史烟尘中的人与事再次真实鲜活地呈现,令人唏嘘感叹。
【书名6】南渡北归·三部曲
【出版信息】南渡北归·三部曲/岳南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K820.7/85=Z/1
【内容简介】《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系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该书为作家岳南于2011年出版的最新力作,自出版后便不断加印,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品的第一部:南渡。为什么要南渡?原因在于抗战爆发前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纷纷南渡,迁往西边方向,先是长沙,后来到了昆明、蒙自等地办学,后来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也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以此作为背景,突出主要人物,如蔡元培、胡适、梁思成、林徽因、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这一期间的生活、学术研究、精神与情操等方面的真实历史记录,被读者称为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作品的第二部:北归。抗战胜利前后,原本流亡到西南的知识分子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以及不同的人生经历。时间跨度大概是抗战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呈现了以下这些人物的选择,比如董作宾、童第周、梁思永、闻一多等等中外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颠沛流离,但有着坚强的意志。作品还在多个角度重现了当年西南联大的学潮以及闻一多被刺案的真相,并且对一些蓄意掩盖的历史隐秘进行了详细的揭示。
作品的第三部:离别。主要描述了昔日那些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回到久违的故土后,因为内战爆发以及各自不同的政见,无奈之下,有人不得不忍痛离别。身处海峡两岸,各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政治氛围,最终各有各的不同命运。除了讲述几位已经迁往台湾的大师级人物以外,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讲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陈梦家、向达、叶企孙等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心中对政治的追求和爱恨情仇。让大家读了以后,不仅可以感知历史真相,而且经常是扼腕浩叹、能够从中吸取一些历史教训。
【书名7】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出版信息】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岳南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07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I253/157-5
【内容简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1940年,因战事趋紧,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大师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被傅斯年称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执着于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在中国最艰危的六年,他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在人文学科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承续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书名8】一代儒宗:马一浮传
【出版信息】一代儒宗:马一浮传/滕复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B261.5/61
【内容简介】本书系浙江文化名人专家丛书之一,深入介绍了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生平。马一浮既是中国现代国学大师,也是一位隐士,他一生致力于读书、教学,几乎没有参与其他社会工作。他受聘于大学时,条件是不以教学纲要所定的正式课程为限,而自由宣讲;他创办的复性学院,所实行的是孔子设坛与学生漫谈式的教学法。他虽然过的是隐士的生活,名声却远扬巨方,蒋介石、周恩来、陈毅等人均曾宴请他,并与之深谈;李叔同以他为友,丰子恺以他为师,熊十力的书请他作序,梁漱溟称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本书用深刻的文字、严谨细致的记述,展现了一代大师的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