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艺术史导论
【出版信息】艺术史导论/(德)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等著;贺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J110.9/170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艺术史学科导论性质的著作,也是一本艺术史学习经典指南。此书对学科内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清晰而不流于表面的概述,其所关注的不是包含诸多艺术家姓名和风格的艺术史,而是艺术史本身,即研究对象、媒介材料、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讲述准确、精妙。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最早于19 世纪在德语国家兴起,因此向来有“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的说法。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由艺术史各个分支领域的顶级德国学者分别撰写,畅销德国30余年,也是德国艺术史院系中流传广泛的专业读物。最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关于神经学、图像媒介,以及后现代和国际化的新艺术史等章节,关于性别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较大修订。可以说,此书迎合了德语区艺术史学科巨大的改革热望,也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诸多权威的艺术史推荐书单。我国目前有诸多艺术史研究与教学机构,以及艺术史专业学生与跨专业学者,此书可作为一本常备的方法论手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艺术史学科全貌。
【书名2】艺术哲学
【出版信息】艺术哲学/(美)V. C.奥尔德里奇(Virgil C. Aldrich)著;程孟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3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J0-02/49
【内容简介】《艺术哲学》是美国当代美学家奥尔德里奇的代表作,原作出版于1963年。本书是奥尔德里奇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一本哲学意味较浓厚的美学著作。此书共分四大部分:审美经验、艺术作品、各种艺术、艺术谈论的逻辑。作者以十分简练、概括的笔法阐述了基本的艺术审美现象。同时,对当前西方流行的若干美学(包括美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作了扼要的介绍,并结合艺术现象分析其立场观点,指出各流派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及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和倾向。
【书名3】艺术哲学
【出版信息】艺术哲学/(法)丹纳著;傅雷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馆藏地】社会科学书库(东3楼)
【索取号】J0-02/1C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是一本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导游书,也是一本经典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来自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深入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领会艺术。不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书名4】艺术的故事
【出版信息】艺术的故事/(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J0-02/1C
【内容简介】E. H. 贡布里希(Ernst Hans Gombrich)的《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是一部经典的艺术史入门著作,自1950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广为流传。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清晰的叙事逻辑,带领读者纵览人类艺术发展的历程。该书从史前洞穴壁画到20世纪现代艺术,贡布里希以时间为轴,梳理了西方艺术史(兼涉非西方艺术)的主要脉络,涵盖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印象派等关键时期,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不仅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阅读,也适合对艺术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所有希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的爱好者阅读。
【书名5】艺术的起源
【出版信息】艺术的起源/(日)杉本博司著;林叶译,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J404/4
【内容简介】本书并不是探讨人类艺术之起源历史,而是杉本博司以摄影为媒介,追溯人类精神史的尝试。他追溯人类科学精神的起源,以实验重现放电现象、光学原理等科学发现,以此创作出《放电场》《法拉第笼》《偏光色》等经典作品。他以烛光呼应人类在靠灯火度过漫长黑夜的集体记忆,创作系列作品《阴翳礼赞》。他拍摄人类制作的现成物,串联起由史前至今的历史连环画。他将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结合起来,效法杜尚,创作出“杉本式”装置艺术。他还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收集的“藏品”与语言和意象联动起来,构成不同寻常的艺术实践……杉本博司的创作由语言而触发,又以文字将思索与创作历程全然呈现于我们面前。当杉本博司对人类处境的思索越发明晰,我们也就能看见他涉足更多人们未企及与尝试的全新领域,并以执著的探索精神将它们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人激赏。
【书名6】何谓艺术
【出版信息】何谓艺术/(美)阿瑟·C. 丹托著;夏开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J-53/37
【内容简介】针对“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概念”这样一个流行的观点,丹托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始终都是由两个重要标准来加以定义的,即涵义和呈现,此外还有一个由观看者给出的附加标准,即解释。在本书中,丹托置身于哲学和艺术,从柏拉图的艺术定义出发,探讨了艺术发展中的一系列发现,包括透视法、明暗法和人相学等,其中还不乏对米开朗琪罗、毕加索、马塞尔·杜尚、安迪·沃霍尔等人的精彩讨论;通过对沃霍尔作品的分析,回答了为什么两个看起来没什么差别的东西,一个是艺术作品而另一个不是;同时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思考了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贡献,以及从米开朗琪罗、普桑到杜尚、沃霍尔等艺术家的成就。
【书名7】艺术与物性
【出版信息】艺术与物性/巫鸿编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J052/99
【内容简介】“中国材质艺术”是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一个全新系列。本丛书旨在引进“图像”与“物件”之外的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即以材料和质料为研究出发点的“物性”。“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材质”一词既指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材料”,也意味着不同材料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质量”。这个概念因此包含和联结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一方面引导我们探究艺术创作中对不同材料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方式,同时也促使我们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沿循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更加自觉地思考艺术创造与物质文化及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把中国美术中的诸多品种和特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性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
【书名8】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
【出版信息】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英)迈克尔·芬德利(Michael Findlay)著;王凝新,邓峰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J114/23
【内容简介】艺术世界像一场少数人的游戏,激动人心,却有着普通人不懂的规则。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从金钱、社会、美三个层面,为你拆解艺术世界的逻辑。
金钱——是什么在创造艺术世界的财富奇迹?在20世纪60年代,你或许可以用几百美元的价格买到安迪·沃霍尔的画,四十年后,他的作品价值数千万美元。是什么在影响艺术品的价格?为何有的作品可以卖超过1亿美元?艺术品是一个好的投资选择吗?
社会——艺术对个体与社会的潜在影响,远超我们想象。一幅现代艺术画作被挂进公司食堂,让人们彼此交流起来,提振了士气;艺术捐赠可以悄然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形象,把犯罪者塑造成贤人。艺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社交与社会生活?谁在塑造我们的品位?
美——真正的艺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要如何磨炼自己的眼光,学会甄别优劣、体会艺术之美?在拆解艺术的商业、社会逻辑之后,迈克尔·芬德利带着他为艺术工作半世纪的伟大热情,教我们如何观看和享受艺术。无论升值或贬值,无论你是否真的会购买一件艺术品,艺术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书名9】世界的镜像:一部新艺术史
【出版信息】世界的镜像:一部新艺术史/(英)朱利安·贝尔著;周渝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J110.9/163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艺术通史。不同于一般按时间脉络排序、带有欧洲中心视角的艺术通史,本书的写作纳入了空间的网格,在全球范围内将多元文化并置,让精彩的跨文化比较带给读者启发,并使多样的艺术形态济济一堂,碰撞出新的火花。无论作为一部案头常备的艺术史读物,或是批判性的艺术理论教案;无论面对好奇满满的艺术爱好者,还是睿智的专业人士,都会令读者受益良多。
【书名10】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
【出版信息】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英)雅希·埃尔斯纳(Jas Elsner) 著;胡默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馆藏地】新书书库(西3楼)
【索取号】J110.9/169
【内容简介】作为一门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学科,艺术史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由此也引发了根本的学科问题:在全球转向的大背景下,依赖欧洲文化及语言构建出的经典话语体系及解题思路,一旦走出西方语境,将如何面对其他文化传统?又在何种程度上可借为他用?我们能否超越自身的固有视角,找到解释多元文化的有效路径?埃尔斯纳在书中回溯了艺术史这门西方学科的缘起,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现代艺术史家,如李格尔、沃尔夫林、瓦尔堡等人的标志性贡献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梳理艺术史学科理论发展的同时,他聚焦于潘诺夫斯基,深度剖析其围绕“解释之圈”所搭建的系统框架背后的学理逻辑,展开批判的思辨探讨。在此基础上,埃尔斯纳提出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学科诉求,为寻求全新的研究范式提示了一种可能的蓝图,以多元比较的模式接近纷繁复杂的非西方艺术。
此外,埃尔斯纳还深入讨论了艺术史学中的几个关键议题。他以李格尔和斯齐戈夫斯基为代表,介绍了维也纳艺术史传统中两股相互冲突的思潮;面对大写的艺术,埃尔斯纳探讨了围绕其概念起源及其所具有的集体性、自律性和价值而形成的神话式宣言;并呈现出对李格尔“艺术意志”这一艺术史中极富争议的概念的再次思考。而后,埃尔斯纳重点论述了20世纪二十年代德语艺术史界对李格尔遗产的两条继承路线——一是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体系为例的新康德主义式的批判性回应;二是以新维也纳学派的卡施尼茨的“结构分析”方法为例的新黑格尔主义式的解释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