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以艺术为笔、以旋律为墨,回顾那段烽火岁月中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奉献。由音乐与舞蹈学院赵旭超教授历时数年匠心创作的原创声乐组曲《薪火冉冉—粤北华南教育先师颂》正式出版,这部融合粤北民间音乐精髓与现代作曲技法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将在2025年年底以完整版演出的形式,为全校师生搭建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华南教育的薪火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一、以乐铭史:四卷宏章,奏响烽火育人的壮歌
《薪火冉冉》以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内迁粤北的史实为蓝本,这部作品充分融入了粤北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该组曲在演唱形式上十分多样,包括四声部混声合唱、男声二重唱、男声独唱、女声独唱、齐唱、领唱与合唱等,为观众带来了多重视听的享受。 整部组曲以“风云突变、砥砺前行、不负韶华、继往开来”四章为脉络,串联起12首声乐作品,铺展成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
第一章“风云突变”:《轰鸣烽火》《赴华南》《迁徙之路》三首作品,以沉重有力的旋律,还原1938年日军入侵华南的浩劫—城市倾颓、学校停办,寒门学子陷入无助,却也定格下华南先师们“不低头、勇抗争”的身影:即便背负行囊、流离失所,他们仍带领学子踏上迁徙之路,在绝境中点燃“教育不灭”的信念。
第二章“砥砺前行”:《重建校园》《红灰儿女》《归去来兮》聚焦“绝境建学”的坚韧:师生们竹编器物、筹措资金,用双手在山区重建校园;“红灰儿女”高举火炬、反对分裂,以“教育报国”的赤诚凝聚力量,哪怕穿戎服赴前线,也始终坚守“以文化振兴民族”的初心,让苦难岁月里的校园成为“精神堡垒”。
第三章“不负韶华”:《最美风景线》《油灯在闪耀》《胜利歌声响起》讲述先师们的奉献与坚守:他们义务支教、修路建桥,让山区孩童看见希望;在油灯下钻研原子能、勘察华南地质、培育高产水稻,用知识的力量对抗困境;当胜利号角吹响,师生共舞欢庆,让“保存岭南文脉”的成果在喜悦中绽放。
第四章“继往开来”:《希望的春天》《怀念先师》《薪火冉冉》作为终章,既讴歌战后华南教育的新生—在传承国粹中创新,在培育人才中助力民族复兴;也饱含对先师的深切敬意,让“教育薪火永不灭”的精神,成为滋养新时代师生的精神养分。

二、薪火相传:阶段性演出获赞,全本排演蓄势待发
2025年6月,《薪火冉冉》的排演迎来重要阶段性成果——我院成功完成组曲第二、三章的专场演出,让纸上的旋律成为直击人心的艺术现场。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成为“活态的历史教育”。韶文化研究院院长宁夏江教授高度评价,“作品以音乐激活历史,让华南教育的精神从文字中走出,变得可听、可感、可共鸣”;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谷永芹表示,“这是学院践行‘以文化人’使命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的深度诠释”。

目前,音乐与舞蹈学院正全力推进第一章“风云突变”与终章“继往开来”的排演工作,力争在2025年年底完成整部组曲演出。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秦伟教授寄语:“我们希望通过完整的组曲呈现,让师生在旋律的起伏中,读懂‘教育救国’的历史重量,让华南先师们‘薪火相传’的精神,成为新时代韶院人奋进的力量。”

从一部专著的出版,到一场演出的绽放,再到全本排演的筹备—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正以《薪火冉冉》为纽带,让抗战时期的“教育坚守”与当下的“育人使命”同频共振。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份“以乐传薪”的努力,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华南教育的薪火,在韶院的校园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远燃烧、永不熄灭!

